認同對於收受給予之間的平衡拿捏,是與人互動中一門高深的藝術。身為常常在山林戶外跑來跑去的人,過去許多完成的事情,都是依靠著很多人在路途中的幫助與照顧才能走到今天。不管是物質的分享、技能的分享、以及必要時刻的扶持、心靈的支撐,那些真要算起來是怎麼樣也難以量化的,甚至一旦量化了就失去了其最珍貴之處。
而我們也絕對不是不知道感恩的人,不管是在自己有能力的時候直接回饋對方,或是回饋給社會、環境,只要有機會是不會吝嗇的。也一定程度分的出誰是真的需要幫助而誰只是想佔便宜,同時小心不要讓自己去佔了人家的便宜。
另一方面我也絕對同意,所有的勞動都該得到應有的報償、使用者付費等等原則。以人情的名義去拗、去壓榨,帶來的失衡對關係是很不健康的。人人都要在社會上生存糊口,賺錢很辛苦,這我當然百分之百理解,也認為有很多事情是要明算帳比較好的。
我認為這是一道界線兩端不同的事情:勞務與商品的交換市場/人與人之間分享多餘的互相幫助。我理解的在樸門中「分享多餘」的精神,是一種不求回報的付出。在這個資本主義為主流的社會中,也是需要奠基在很深的信任關係上才能夠發生。而去辨認什麼關係屬於市場交換什麼屬於互相幫助,對於給予者跟收受者都是重要的。例如對我來說,設計是我的謀生工具,因此我不會輕易把它放到人情往來的領域。
我在這次討論中感到失望的部分,應該是源於認知上的落差。原以為是分享多餘的友善邀請,卻在事後才被追討勞務的回報。因為我跟對方的界線所劃的區塊並不相同,在我過去的互動認知中,住宿空間是朋友之間能夠分享多餘的事情,就算需要住宿費或是其他交換的東西,也會在事前講好,事後才講的感覺真的蠻差的,有種「原本以為你把我當朋友,原來不是」的落差感,多少讓我對對方的信任有些破滅。如果所有的互動都要用這樣子的方式來平衡,那我還真的不敢再接受對方任何時候釋出的好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