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在網路上看到了一篇講述辭職後過SOHO族生活的文章,短短的文章打中自己這段時間以來心中模糊的微妙感受,便節錄幾段文字,PO在IG的限時動態上。
有朋友看到後傳訊問我:再來一次,還會這樣選擇嗎?
面對這樣的提問,我陷入深思,想了許多這將近兩年來做為一個「不上班族」面對過的種種心境,最後回覆他:「可能還是會吧,因為是自己想要走的方向。只是也有其黑暗面就是了。現在好像比較不會那麼二元看待上不上班、離不離職。」
現在的我會是這個樣子,是由一連串時間中,許多時刻所做的選擇與機緣所構成的,並不只是當初2019年底決定要從社大離職的單一決定所成為。而我自認這兩年來,在這些選擇的時刻中,我都盡可能做出了最符合自己當下「心意」的選擇。(沒錯,是心意,而不單只是理性分析判斷的結果。當然也是會有一些理性分析的過程在,只是我一直認為比起「腦袋所想」,人生的選擇在基本條件沒問題後,最不能違背的仍是「心的直覺」)也因為這樣,即便在生活中感到很辛苦的時候,也不太會產生後悔的感受。
當初離職其實除了單純工作上的原因外,還牽扯到了家庭因素,很迫切渴望想離開原本的環境、離開新竹。所以現在回頭看,我會覺得那是我當下所能做對自己最好的選擇了。在醞釀離職期間反思著工作這件事對我的意義、思考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心中就開始計畫或許未來可以試著成為一名自由工作者。但是當時我並沒有打算要「馬上」成為freelancer,而是繼續找下一份正職、一邊培養經營副業,也許再過五年、十年,慢慢將副業累積到能夠做為主業的實力後,再轉為freelancer。
在2020年初,出國流浪的計劃因為疫情而泡湯,我也很快地開始寫履歷、找下一份工作。回想起來當時對工作的期許,其實還蠻有事業心的XD 而最後為什麼會變成流浪到台東、開始學樸門、接案餬口、然後又跑去鹿野當農夫......就真的是一連串的機緣與選擇造就。
在資本與經驗都還不足的情況下就有點莽撞地開始我的freelancer生活,的確不在計畫之中(是說我的人生本來也沒太多計畫啦),也讓我在心理與現實的雙重壓力下吃了不少苦頭。
一開始最辛苦的其實是心態的轉變。就像在想像浮世繪那篇文章中描述的,一開始大力地撕掉「正常職場的上班族」這個標籤後,以為自己會像原本想像的那樣,舒爽地大口呼吸自由的空氣並感到身心輕盈,殊不知卻反被恐慌、心虛、自卑等情緒給籠罩。有很長一段時間--真的很長,或許有快一年,每當我只要是在平常上班日走在路上、或是去圖書館自習室工作,都會有種做賊的心虛,不敢抬頭昂首,會一直幻想那些不認識的路人會怎麼看我,是不是覺得我遊手好閒?一個年輕人平常日怎麼沒有在上班?偶爾跟店家交談對方隨口問:「今天休假啊?」我更像是當場被抓到的賊,露出尷尬又心虛的笑容,支吾含混不知如何回應。只有在週末假日,我才會覺得自己平安地混在那些休假中的「正常人」之中,感到安心與鬆口氣。
要離開主流價值,另闢蹊徑,重新建立自我價值、貼上新標籤的過程緩慢而且不容易,也需要現實的東西來幫助自己。在種田與設計接案都漸漸能為自己帶來一些收入之後,我才慢慢地產生自信,不再那麼介意自己與「正常人」有什麼不同。
除了心態重新建立之外,如何做好時間管理、安排適合自己的工作與休息時間、精進自己的能力、面對無固定收入的金錢焦慮......也在許多方面經歷了一番掙扎,到現在一切似乎才剛開始。當其他朋友問起自己最近如何,經常半開玩笑回應:「還行啦,掙扎求生囉。」
自由工作真的不等同於逍遙自得。雖然我沒有一開始就抱太輕忽的想法,但也確實可能在原本職場中感到壓抑不快樂的環境下,把自由工作想像得太美好了一些。自由工作的生活會面臨很多問題,但這些問題也是有辦法慢慢地磨練精進自己然後找到方法克服的。同樣我相信在職場中也是一樣。因此我現在已經不會那麼二元地看待--當上班族的人生就一定很無聊枯燥、無法追求自己的夢想生活;或是做freelancer就一定會餓肚子、過著不穩定的人生。不管什麼形式都有問題需要克服,也代表都有機會可以克服,以及在那環境下才有的機會。
現在的我並不會排斥再去謀求一份正職,畢竟生活不穩定也是很消磨人,有時覺得心很累,也會冒出「啊--不然去當個約聘行政人員也好,好想要無腦過日子啊」的念頭。現在還在這裡持續著接案、種田,是因為現在這還是我想繼續做的、有動力繼續做的事,漸漸有機會平衡,也暫時沒有外部壓力迫使我需要去賺很多錢。
有些朋友似乎會對我的生活投射許多想像,然而我也必須老實說:截至目前我的鄉間自由工作人生一點也不爽也不逍遙。但為什麼不後悔也還可以繼續?我想,「只是因為無法忍受職場、想要逃離工作而棄業、逃離城市而搬來鄉下」,跟「心中對於理想的工作與生活形式有著具體的願景所以朝那邊前進」,會讓人面對困難及不穩定時有不同的信念基礎。而我也在這段過程中慢慢摸清楚了自己在後者的願景吧。
不敢說能不能真的存活下來成為一名成熟的自由工作者,但,繼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