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熬夜關注近期的台灣政治、並連續在個人臉書頁面上分享了許多政治文章,昨晚睡前與今天早上睜開眼睛,忽然感到一陣「懊悔」與「低落」的情緒——我是不是不該分享這麼多政治文洗版?我看起來是不是很偏激、很政治狂熱?會影響朋友、家人、一些不那麼熟的點頭之交看待我的觀感嗎?
我對這份情緒感到困惑,我何時開始會對於表達自己的政治立場、公開討論政治,感到侷促不安了?我害怕什麼呢?
也許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臉書近年來已變成自己半公開性的社群頁面。因為務農與賣農產品的關係,公開貼文累積了數百位的追蹤者,也加了一些現實世界中並沒有那麼熟識的臉友,好像有了那麼一點需要「經營」跟「管理」的「數位形象」。雖然這次貼的政治文章都限友,還是讓自己感到些許不安——在臉書上分享這些內容是合適的嗎?會因此帶來什麼影響呢?
「我追蹤你的臉書是想獲得務農的資訊,不是想看這些內容!」會不會有人這樣想呢?回想起來自己確實曾經為了想看到特定類型的內容,去追蹤某個人,但後來發現他同時也會貼很多其他類型的東西是我不一定想看的,最後決定退追蹤,這其實是很平常也很正常的事情。
這時候便會覺得將社群內容分流還是有其必要性,將不同性質的內容放在適合的渠道。目前的自己選擇將「品牌」與「個人」合在一起經營,而兩者的界線確實微妙。目前自己所畫的線,是只加現實中有見過面、認識的人為好友,務農相關的貼文設公開,其餘的貼文則設限友。
我就是一個,會關心政治,會關心社會,有自己的立場,也會將之表達出來的人。這樣的成分,在自己的生命中是佔據一定份量的,是重要的。如果加了我好友,我就當作是你想更多認識「我這個人」。在我的限友文章中,說自己認為重要的事,表達自己的關心跟立場,並沒有什麼問題。
而這種「害怕討論政治」的情緒,其更深的來源或許還是過去的不好經歷。這幾天許多人說著十年前三一八運動的記憶被召喚,然而十年前的三一八,我還是一個正在準備大學甄試的高三生,人也不在新竹,雖然關注三一八的過程可以說是自己的社會啟蒙,也去走過大遊行,參與的深度畢竟還是很有限,而隨後升上大學,在「後三一八時代」中學習成長的感受,多半是充滿希望與理想的正面情緒。
我被召喚的負面情緒並非來自三一八,而是來自2018年的公投,與其後香港的反送中運動,一直到2020年初的總統選舉。在這段時間,因為政治立場的不同,與家人之間關係僵到近乎決裂。害怕自己因為討論政治,而變成自己不喜歡的樣子——焦躁,情緒化,不理性,言語偏激——自此之後,這幾年來我似乎下意識排斥接收政治相關的資訊,也鮮少表明自己的立場,政治性的文章幾乎從自己的頁面絕跡。
另一方面,也必須坦白的說,是因為過去八年來蔡英文的執政讓人太過安心,安心到讓我覺得,自己不需要花什麼力氣關注,我的國家也都會好好的。2020年蔡英文連任後,這四年來我幾乎沒有參與什麼公民活動,注意力全部收回來自己身上,關注個人的發展與內在。而我之所以能這麼專注自我,是因為外在的政治社會,大致上是讓我安心的。
517立法院的混戰,打破了這份安心,我驚覺有嚴重的事情正在發生,身為這個國家公民的我需要去關注。
然而在這關注的過程中,也發現自己又開始容易被激起強烈的情緒。看到立場不同的、刺耳的留言,心中的戰鬥開關便會啟動,一股衝上前吵架的衝動升起,需要很有意識才能壓制、平息下來。讓我真正感到沮喪的、猶疑自己是否要開始討論政治的,是這些情緒啊。
今天是520,也是蔡英文總統卸任的日子。似乎感覺到,一個時代結束了。外在社會的時局向來牽動著內在,我感謝著過去四年,自己能夠那麼安心地在自己內在的世界裡工作,而如今,想要帶著這段時間所蓄積的勇氣、能量與智慧,重新將目光更多地移向我們所身處的社會。我希望能夠改寫過去那個,我所不喜歡的討論政治的自己——焦躁、敵意、情緒化,而是用正面的姿態,包括勇氣、希望與理性,來傳達自己的想法與信念。
在臉書上分享文章之後,也有朋友傳來他覺得值得看的資訊,讓自己感到振奮。也更清楚我之所以分享文章,主要不是想說服誰或是跟誰吵架,而是希望可以讓想關心這件事的人,知道我也在關心,可以透過我得到他想找的資訊、或是跟我共享資訊。面對龐大紛亂的資訊,更需要建立一個理解的架構,不然很容易迷失或是感到無力。花了一下午的時間,將目前讀到的文章先粗略分類、整理成一份google doc,還在思考可以如何利用與延伸。明白自己知識極其有限,現階段自己想要的是可以跟他人有更多冷靜、理性交流的機會,提醒自己不要太將目光放在網路上的筆戰,而是真實世界中與人群面對面的相處與對話。若是清楚知道立場不同而且一定會吵起來的(例如家人),關係先於議題的論辯,就不要跟對方吵。
相信知識就是力量,持續思考、閱讀,保持頭腦的清晰,然後再行動。我想再開始討論政治,讓我們再來開始討論政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