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2016年6月6日 星期一

小標之間無關連

噢,我無意寫散文。所以它們是一篇,小標之間無關聯。

《認識》

淺談之間,每個人都用好不一樣的方式活著喔。對於「生活」、「生命」、「自我」的解讀,都好不同。繼而延伸出,樣貌各異的不同活著的姿態。想法啊,舉止啊,言談啊種種。淺談之間,讓你變得暈暈眩炫的,稍微被這個人影響一下、被那個人影響一下,逐漸變得不知道,如果是自己的話,想用什麼方式活著了。

但也可能,每個人之間看似那麼不同,其實卻沒有那麼不同,只是我對他們的認識都還不夠深罷了。

也可能,迷惘是來自於,我對自己的認識,也並不那麼深罷了。



《消費社會下的蝮蝂蟲》

為了減輕期末最後一周預想的手忙腳亂,昨晚開始收拾宿舍的東西,想要留下最基本生活需要的用品、和最後寫報告需要的書本就好,其他先請爸爸來一趟學校幫我載東西回家。

同樣的情景,在大一末時也經歷過一次了,真不知道窄仄的宿舍座位是怎麼塞進這麼多東西的。把抽屜啊櫃子啊全部翻出來裝袋打包,不禁納悶,大二開學時重新搬回宿舍,不是才告誡過自己不要再一直無限制的亂堆積東西了嗎。

真的重新篩檢一次,生活所需要的物件,其實一個背包就可以裝進吧,也期許著自己成為一個只需要一個背包就可以承載所有生活的,乾淨清簡且豁達的人。但事實上(我的)生活所需要的遠遠多出於一個背包,多出於僅僅「必要的」。

某個關鍵原因出在我太不懂得「丟棄」東西。工業消費社會下,原應被快速製造又被快速丟棄的各式產品,瓶罐、紙箱、塑膠袋、橡皮筋、電池、開口笑了的布鞋、傳單、白紙......比起能快刀斬亂麻的,讓物件們快速經過自己又無痕跡投進巨大垃圾箱的消費社會適應者,我像是一隻,不合時宜的蝮蝂蟲,將物件殘餘一件件拾起,往自己的身上揹。

記得某次到朋友家去玩,見到她家櫃子上、櫃子下的空間,都乾淨的一塵不染,而且一件「雜物」也沒有,令人瞠目結舌。和我家,我的房間,完全不一樣。

數量龐大的消費垃圾,被我像是寶貝一樣地背負於身,蹣跚前行,嘴角猶帶著自以為的飽足幸福。用這些垃圾,填塞空虛無底的心靈,事實上填的進嗎?填的盡嗎?填不了的話,就把我壓垮吧。記得在被壓扁死掉的時候,也要感到幸福喔。



《短語》

已經習慣寫短語,再也駕馭不了,成千上萬的長篇大論,滔滔如河的思想,蔓延成林的故事。只留下短語,一個想法,幾段短語,便足夠,寫得太多,還會被罵。「囉哩八縮」。

用短語,溝通,要片段,思想也拆解片段,記得在短語之間,就把自己的,想法,表述完。

也不壞,沒有想要討伐什麼,有時也會為自己的太過囉嗦,感到歉疚。還在,適應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