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2016年12月23日 星期五

書單:關於遠走與停留的十種姿態

  這其實是這學期修的創意出版課的作業,也就是找十本對自己有意義的書,寫成一份有主題的小小行銷案。因為都是真心想推薦給大家看的書,所以就把這份已經報告完的作業再重新整理貼上來。

  這一篇會列出完整的十本書單跟自己寫的各本內容簡介,接下來希望能針對每本書發表單篇的文章,也是作為自己在閱讀這些書後,一些感想和想法的紀錄留存!

--

  會訂出「遠走」與「停留」這個概念相對的主題,是源於自己在這件事上的思考。在二十歲前後,有機會以自己的雙腳履足台灣山林,一次次深入遠離人跡的自然過程中,開始對身體的遠走成了癮,時時嚮往著一場曠野的放逐,與邊境的漂流,企求在精神與物質都相對困乏的情況下,尋求精神的超脫。

  然而與遠走共存的另一面,時常是對停留的深思。有時明明在路上,卻會覺得「好想停下、好想回家」,有時想著要去遠方來趟冒險,卻對邁出腳步極其猶豫。為什麼要離開呢?為什麼不能停留在一個地方呢?

  想做一個四處漂泊的遊人,天地之間只需任憑自我遨遊;卻又時常感到心裡矛盾,真的只要自身能自由自在就好了嗎?這土地上,似乎還有許多事物亟待我們去深耕哪。

  究竟遠走與流浪,是對世俗消極的逃避,還是對意義積極的追尋?而每一場移動,背後又挾帶著什麼樣經濟、文化資本上的條件?嚮往遠走,同時卻也渴望著雙腳能在自己所認同的原鄉上著根。一隻腳想走,一隻腳不想走,在這來回拉扯的過程中,十本書──在邊境、在山林、在異鄉或原鄉;十種旅行、流亡、深根、尋路的姿態,真實或虛幻。藉由閱讀這十本書,彷彿身體與精神上也經歷了一場又一場遠走與停留。
  
  我認為貫穿這十本書的一個核心意義是「追尋」,可能是追尋精神、心靈上的自由,追尋更好的生活,追尋某段生命的空白、某個問題的答案……而不管是遠走或停留,其根本意義或許正是追尋。如果你也正用某種方式追尋著,也許罹患了或輕或重的流浪癖,或是對我們雙腳所踩的土地山林有所鍾情,或許能在這十本書中,找到知音,或是能與自身相映照的身影……



1.  阿拉斯加之死

作者:強.克拉庫爾
譯者:莊安祺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07/05/31

  19929月,在阿拉斯加一輛廢棄巴士上,一名男性的遺體被尋獲。來自富裕家庭的年輕男孩克里斯,為何要拋棄物質,遠離文明與社會,獨身走入曠野?他究竟在追尋著什麼?作者強‧克拉庫爾以充滿文學性的筆調,追尋克里斯生前走過的路途與他沿路留下的心靈思索,並以自身經歷及其他同樣走入極端的自然環境以尋求精神超脫的案例相對照,試圖解開這名唯美的旅者,留給人們一個關於曠野與心靈的謎題……



2.  不去會死

作者: 石田裕輔 
譯者:劉惠卿
出版社:大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1/24

   一個人、一輛自行車、一個想要靠著自己雙腳的力量環遊世界,並找到專屬於自己的「世界第一」的念頭,石田裕輔踏上了單車長途旅行,橫跨了美洲、歐洲、非洲、亞洲大陸,原本計畫三年的旅途,最後卻花了七年半的時間才完成。單純直白的敘事,卻有強勁的力道直直打動人心,成為往後啟發了數不清人們的長途旅行聖經。



3.  女農討山誌:一個女子與土地的深情記事

作者:阿寶 
出版社:張老師文化 
出版日期:2004/02/25

  作者阿寶在年輕時獨身揹著背包逸走山林、到許多地方漫遊流浪,然而她不禁思索,每次踏入山林或到遠方旅行,其實是人們挾帶著文明的優勢,對另一群人或是對環境的剝削而成。無法放下心中這份衝突,她在梨山租下一片果園,逐步以自然農法耕作,還林於地。一名女子之驅,獨力施肥、除草、剪枝、套袋、收成,甚至連房屋也是自己搭的。她將多年於果園躬耕的經歷寫作成書,字裡行間帶著她與土地不斷對話中的種種思索,誠摯直白的言語予人深深震撼。



4.  找路:月光、沙韻、Klesan

作者:林克孝
出版社:遠流出版
出版日期:2010/01/01

  林克孝因為對一則日治時期所流傳下來、原住民少女沙韻的傳說故事感到好奇,開始了一趟在山林中追尋的旅途──沙韻之路。為了重新找出這條已經逐漸被遺忘在山林中的路徑,他花了多年時間反覆進出南澳山區,也因此與南澳地區的泰雅族人結下了深厚的情誼。每一條路,都不只是單純讓人通行而已,背後存在著好多故事,而當你踏上一次,你的故事也會深深地烙印在上頭。



5.  與子偕行

作者:楊南郡、徐如林
出版社:晨星出版
出版日期:1993/04/15

  台灣四分之三的面積是山,然而,大部分的人卻對這佔據台灣廣大區塊的山林十分陌生。此書所寫的正是這一塊對大多數人未能履足的區域,楊南郡與徐如林兩人數十年來致力從事古道與原住民文化歷史的調查,讓隱沒在深山中的動人故事能夠重新為人所知,而此書集結了兩人一同行走過的勘查旅途,不只是調查記錄,也是人與人、人與山林之間的深情記事。



6.  柯普雷的翅膀

作者:AKRU
出版:蓋亞文化
出版日期:2009/01/07

  這是一部以十九世紀末台灣為背景的漫畫。一名歐洲來的男子托馬,為了尋找來台灣探險後便失去音訊的好友莎夏,深入台灣這座山林之島的心臟──中央山脈。在西方的足跡初次踏上這座東洋島嶼──福爾摩沙時,眼前所見或許是所謂的「蠻荒之地」,然而正是這尚未被現代文明開發的秘境,是眾神傳說孕育的搖籃。透過一名十九世紀末歐洲男子所經歷的奇幻故事,或許我們能夠用一種嶄新的眼光,重新看到我們所身處的山林島嶼。



7.  怪物之鄉

作者:邱常婷
出版社:聯合文學
出版日期: 2016/06/06

  這是一本短篇小說集。作者邱常婷以她的家鄉太麻里為舞台,寫出一篇篇詭幻綺麗的故事。源自遠古的想像,屬於孩童的山林幻夢。怪物彷彿在土地中,與日昇之鄉的孩子們一同夢遊,一同呼吸,一同長大。



8.  天諭之地

作者:彼德席斯
出版社:格林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1999/08/01

  在布拉格的家中,「我」打開了父親裝著日記的紅盒子,日記記錄著父親從在「我」童年中離家缺席的一段日子,在那段時間裡,父親去了一趟西藏,並在那裏迷路,因此經歷了一趟神秘的旅程……父親缺席的空白,同時也是中國軍隊入侵西藏,一段政治與歷史上的空白。而循著父親所遺留的文字,「我」畫出了一張又一張,那遙遠天諭之地的圖畫,並在過程中重新填補空白,重新與父親相聚。



9.  流亡日日:一段成為西藏人的旅程

作者:鄧湘漪
出版社:游擊文化
出版日期:2015/11/10

  此書為作者至印度流亡藏人主要屯墾區,進行田野調查的研究論文改寫而成。書中以日常生活出發,描寫這些遠離家鄉、翻山越嶺以尋求一個自由之身的流亡藏人們,「流亡」本身即成為他們安放自身的狀態,而自我與認同也在這樣的狀態中形成。藏人的移動與研究者進入田野的移動相對照,書中不只寫藏人的流亡,也寫作者如何在與藏人的日常同調中尋求自身的安放。



10.  我們:移動與勞動的生命記事

作者: 顧玉玲 
出版社:印刻 
出版日期:2008/10/15

  全球化的年代,跨國移動對資本及資本的擁有者來說毫無阻礙,然而事實上卻有一群人,在跨越國境的移動中須歷經層層控管與束縛,他們是一群來到台灣的移工,懷抱著希望與生命力離鄉打拼,而等待他們的是簽證、高額的仲介費、不對等的勞動關係……作者執筆的視角落在了與這群移工同等站立的高度,充滿溫度情感的筆調,側重人物立體的面貌與日常生活,寫出了他們同樣有血有肉、有愛有恨,真實的生命故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