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2017年7月23日 星期日

我的家

大概在我高一結束那年,爸爸從工作了十幾年的公司離職。雖然不是很清楚,十幾年來爸爸在原本公司應該也做到了蠻重要的位置(經理還是主管吧?)但因為近年和老闆間的摩擦及持續累積的壓抑不滿,讓爸爸再也無法忍受,有次甚至直接在電話裡和老闆吵架。最後,決定離職,打算先休息一下。

媽媽見爸爸待在原公司鬱悶的樣子,對離職休息的決定表示支持,而小孩們自然也沒有異議。而爸爸離職對家裡經濟所帶來的影響,一開始是不明顯的,全家偶爾還是會去吃個餐廳、出去玩。唯一的差別只在,爸爸現在一整天都待在家裡了,有時反而會覺得需要拜託爸爸幫忙事情很方便。

然而倏然少掉爸爸這份薪水,對家裡的衝擊應該還是蠻大的吧?尤其三個小孩都還在求學階段。雖然爸媽都不會在我們三個面前談論這個。隱隱察覺到家中經濟狀況的改變,以前爸爸還在職時算是小康之家,雖然我們家不算是生活習慣奢華,但基本上是優渥的,昂貴的才藝學費或是偶爾一些奢侈品的錢花起來總不會讓人覺得艱難而還頗有餘裕。但漸漸察覺到爸媽消費上的緊縮,以前偶爾會亂買東西的媽媽變得極為節制。各種蛛絲馬跡,顯示說家中經濟狀況不再像之前那樣充裕了。

經濟的重擔落在媽媽一人肩上,而以四處接課接案教戲劇為業的媽媽,東奔西跑,壓力負荷之大,身體也開始出現警訊。好一段時間,時常見媽媽帶著濃重的疲態,說她好累,好不想出門去上課......

與此同時,一年過去了,兩年過去了,爸爸看起來卻絲毫沒有要離開家中再次踏入職場的意思。就像是被一副無形的殼包覆住一般,爸爸幾乎終日窩坐在客廳一角面對筆電玩著遊戲。見此情況,心裡開始罩上一層不安,原本以為爸爸休息一段時間就會再次返回職場,再次成為家中理所當然的經濟支柱。但是有什麼東西似乎正在崩塌著。

原本組成這個家的穩固結構,從那一兩年開始,面臨劇烈的動搖。心中原本理所當然認定的「家」正在無聲的重組改變,但那個變化是搖晃不安的,不知道會走向那裏、已經失去安穩的根基,連帶地讓我也敏感起來,焦慮與不安在心裡深處滋長。一個原本如穩固的柱子頂住這個家的父親角色,正在崩潰。

媽媽心中所壓抑住的,我也從未敢主動過問。直到有一次偷聽到媽媽跟她的一個至交好友講電話,講家中這些轉變對她人生帶來的衝擊和挑戰、心裡的迷惘和害怕、壓力和怨懟......我害怕的事情原來是真的。

不敢向外人說。心底深處是有生氣的,覺得以前可靠能幹的爸爸,怎麼可以變成那種電視上窩囊、沒有用的樣子。我的爸爸怎麼可以是這個樣子。一方面生氣著爸爸的自我封閉,另一方面又不想承認我的爸爸是我所生氣的那個樣子。曾輕描淡寫跟幾個朋友提過我爸爸離職的事,但從未把我對爸爸的這些想法說出口。深怕著一說出口的那刻,就證明著我爸爸不再是從前所認定的那個樣子了。那樣的可靠的頂天立地的爸爸就真的徹底消失不見了。

我開始有點害怕待在家裡,只要待在家裡,就會看到媽媽疲憊的樣子、爸爸封閉的樣子。彼時正值高三準備大考,考試本身的壓力還有面對未來的不確定,再加上對家裡狀況的不安感。那時立定志向想要考美術,但畫畫不管在學費還是用具上都是一筆不小的花費。原本都是用很破的水彩筆,為了要考術科,我還很清楚記得,有一次媽媽帶我去美術社買畫筆,一支好一點的水彩筆,動輒就要五、六百塊......買了兩支水彩筆結完帳,一邊戴上安全帽,媽媽靜靜說了句:「一隻水彩筆那麼貴喔...?」那一刻真的覺得好難過好難過,好想哭。後來我術科也沒有考好,早上起床簡訊收到成績,還不敢跟爸媽講就去上學了,在學校難過了一整天,回家說了之後才哭。哭的時候覺得自己好爛,花了爸媽那麼多辛苦錢去補術科、買畫具,最後卻也沒有考好,但媽媽完全都不會責怪我浪費錢,只是一心支持著我們喜歡、想做的事,在我們失敗時安慰我們......

學測和術科都告一段落之後,選擇志願又是另一番掙扎。過程也和班導聊了不少,因為我學測成績不錯,那時認真的放棄了一些浪漫夢想,考慮要選填都市計畫之類,看起來比較穩定以後容易找工作的科系。有些時刻,真的會覺得夢想啊什麼暫時先放一邊去,我只想將來可以賺到錢養活自己甚至反過來讓爸媽老後可以過好日子就好,才沒有本錢去揮霍餓肚子追求夢想。

高中畢業的暑假,同學都在出國,我在畢業隔天就去連鎖咖啡廳報到當計時工讀,每天工作八到十個小時,單槍匹馬也不找伴,洗碗清油槽學做餐,只為了測試自己是否有工作賺錢的能耐。領到薪水的第一個月,請家人去餐廳吃了一頓飯。

後來便投入了大學生活中。打工因為覺得開學後太累難以負荷而辭職了。上大學後搬到宿舍去住,在繽紛的各種活動、課業、任務中沉浮。而家中情況所帶來的壓力也被稀釋,雖然學校離家極近,但因為活動忙也不太常回家,許多東西因這個距離而淡化,不再那麼讓我緊張。

後來,爸爸終於開始比較肯走出家中,透過朋友介紹,做一些講師、助理的兼任工作。

上大學後讀了一些跟性別有關的理論,開始試圖說服自己,或許不該強加可靠的家父長形象在爸爸身上,開始試圖尋找別的方式重建我對家與家庭角色的位置與認知。但那個隱微的不安其實一直都還在,我心中的家,依然存在著動搖與未知。

而為什麼最近又會想起這些事情,甚至想把這些一直以來不太敢也不太想面對、正視著說出來的事情回顧並寫下,是因為這個暑假待在家裡的時間長了,有些一直不太想正視的、令人躁動的矛盾又堆疊累積起來。包括看著爸爸的樣子。我愛我的爸爸,我尊敬我的爸爸。但我卻又沒有辦法克制自己在許多時刻心中升起不耐煩、惱怒甚至是輕蔑,然後又對自己的想法感到懊惱。

尤其最近又發生一件事情,家中送汽車去檢修,結果被修車廠誆了十幾萬討不回來。這件事又挑動我對家裡經濟景況的不安神經,也突然覺得自己是不是該再去找份打工......

才又深切察覺,高三那年困擾我的事情仍然還在,只是或強或淡,是否被引發。或許暫時也沒有解決的方法,但第一次寫下來,說出來,雖是散亂的,至少,也是一種自我緩解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