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字是否只是單純「為了寫些什麼而寫」,那種「多餘」的感覺,是看得出來的。可以的話我想盡量避免這件事情,在真的有「不得不說出來的話」出現時才說。如果從這個角度想,花在耕耘生命的力氣或許會比耕耘文字本身更多上許多。
希望生命具備的重量跟文字本身是能夠完全契合的,兩者必須步調一致。讀到這樣的文章會讓人非常舒暢。』--日記2021.3.35
前段日子裡,時常會有一種內在有很多很滿的「什麼」,拿起筆或打開鍵盤,卻語塞說不出幾個字的感受。
上週正好忙碌告一段落的時候,天空積著厚重的烏雲,好像要降下大雨又遲遲未下。ㄇ傳訊來問我要不要他們家自己種的芭蕉,便帶院子裡吃不完的木瓜去交換,也順道從ㄇ家借來幾本詩集。
ㄇ是從大學時期就開始追蹤的一位作家,出版過詩集,去年的一部作品還得了獎。來台東後因緣際會認識,一起吃過幾次飯。在台東時常會有一種感受,看似平凡的鄉間其實臥虎藏龍,住了許多厲害人物,然而相處起來真的又很像只是隔壁會穿著拖鞋吊嘎走出來散步遛狗、照面打招呼隨興聊幾句的鄰居,沒什麼距離感。
進到他們家,一邊閒聊著,ㄇ一邊從一整面牆的書架上取下一本本她推薦的詩集,不知不覺就堆成了一座小山。ㄇ出去遛狗,讓我坐在木頭地板上自己慢慢翻看挑選喜歡的。
一直覺得自己沒有什麼讀詩的體質,直到最近才開始對詩產生了興趣,或許是想知道如何能夠用精準的文字來捕捉對世界的觀察與思考。
帶著兩串芭蕉與三本詩集回家(本來打算借更多,ㄇ看了那一大疊書說:嗯......你要不要考慮先借2、3本,看完再來借?)離開前跟ㄇ聊了一下對詩的看法,ㄇ說她覺得大概就是你有想要對這個世界說些什麼、並找到了適合的方式說出來吧。
有時候能看懂一些詩,有時候看不懂。看不懂的時候或許是現階段的自己,和詩人所正在思考的事情是有距離的吧。這樣想便不會總覺得看不懂詩的自己很笨了。
雖然不會寫詩,但讀詩集的過程中,卻彷彿讓心裡遲滯已久的文字河流重新流動起來。閱讀是能夠幫助培養語感的,這件事果然沒錯。那些清澈如雨滴,晶瑩如雪花,鋒利如刀的字,穿透了堵塞的什麼,讓人重新覺得,好想、好想寫啊。寫想對這個世界說的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