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2023年3月24日 星期五

自由工作者更新日記_01:重擊

認真數算,才發現自己過著無正職工作的生活已經三年。從一開始為了自我探索,離職成為「不上班族」,到處走著看著,不知不覺離辦公室越來越遠,兼職、接案、種田維生,竟也糊里糊塗地活了下來,到現在已以「自由工作者」來認同自己的身分。

2020年邁入自由工作,其實並不在自己的計劃裡。曾有嚮往但並不覺得會這麼快發生,開始的莽撞,也走得踉蹌。最近這樣模式的生活遇到了不小的瓶頸,開始讓自己沒有信心能夠繼續走下去,一度興起了再回去職場上班的念頭(也真的跑去投履歷面試然後又被打回來了)。

停下來問問自己的心,如果有機會能做到,你想繼續嘗試嗎?我想,我是想繼續嘗試的。此時腦中理性的那個部分跑了出來,提醒自己,何不好好來研究跟分析,現在讓自己感到很困難的是哪些事情,而一個成熟的自由工作者是如何去克服這些的?又,如果想要讓工作跟生活往穩定發展的方向前進,有什麼地方是需要改進、補強的?

要從整個結構上來全面地審視自己自由工作生活的架構與方法,而不是一直停在某種模糊不確定的狀態,當感到焦慮不安時,只靠轉念或心靈雞湯來自我催眠。

第一步想著先來蒐集資料,於是搜尋了幾個相關主題的Podcast節目,其中一個頻道叫《不上班賺更多》,點進其中一集「自由工作者的5大禁忌」,想不到才聽這個節目第一集,就直接被重擊在地--因為他講的5個禁忌,我全部都中彈!

這五點包括:不清楚自己的金錢流向(沒有將自己的收入與支出做成清楚的財報,了解固定支出,只大概知道出去的錢跟進來的錢,因此心情會隨著大月小月而對金錢的焦慮有所浮動,心裡有許多不確定感,也難以留住較大的資本,因應特殊的狀況、或做比較大的投資)、沒有把工作跟生活分開(沒有在時間跟空間上做出上下班的區隔,陷入效率低落、無限期延長工時的惡性循環)、沒有做事件的輕重緩急分類(落入一直在忙著完全眼前的事情、窮忙)、不重視身體健康(常因工作做不完而熬夜、睡眠不足、過勞而造成身體受傷發炎)、忽略心理健康(壓力管理失衡、陷入只像是一台機器在不斷運轉的麻木狀態)

一邊聽一邊感到中彈失血的同時,也不禁頻頻點頭,開始理解為什麼現在會感到消磨與疲乏,原來真的是在許多沒有留意到的地方,犯了或多或少的錯誤。至少開始了解原因,找到原因之後,也就有下一步能夠去修正的方向,心裡其實舒坦了許多。

在這集Podcast的最後,有一個我很喜歡的總結:「我們選擇成為自由工作者,不只是想要改變工作方式,也在學習如何生活,還有更妥善的個人管理。因為我們試圖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的工作跟生活模式,讓我們的工作效能跟生活滿意度都能夠極大化,這樣的意思是,我們不該只是極力的賺更多錢,也不該只是拼命地降低工時,爭取自己可以利用的時間讓自己過得很閒,而是應該要兩者並行,並且找到一個適當的平衡點,才能夠讓我們既能持續為別人提供價值,也能把自己的生活過得豐富,這也才算是一個精彩的人生。」

被重擊在地後,歸零,再重新爬起。於是開啟了這個「自由工作者更新日記」,將會整理這段自我更新過程中的發現,做為一個紀錄與註解。

2023年3月20日 星期一

林婉瑜

雖然曾經推薦朋友用林婉瑜的詩告白,但其實在那之前並沒有認真讀過林婉瑜的詩集。

第一次仔細讀她的作品,是和豆一起讀的。在你們剛交往的時候,那時還沒有生活在一起,豆從台北來台東找你,在台東市漫無目的地閒逛,然後一起在台東誠品看書。

兩人捧著同一本書一起看,讀得快的人停下來等讀得慢的人,再一起翻頁前往下一頁。(現在回想起來,真是熱戀期才會做的事)

那天你們一起讀了架上的一本林婉瑜的作品,《我沒有談的那場戀愛》,一起掉入了林婉瑜文字所構築的意象世界,捱著彼此,讀了一篇又一篇。


『看行事曆,這個月有一天將和你見面,結果這個月突然只剩下那一天,其他的日子分別變成了:和你見面前一天、和你見面的前兩天、和你見面的前三天、和你見面的最後一天......。

不曉得是不是因為昨晚睡前喝了啤酒,今天醒來以前做了一個好夢,夢中你來找我,在我沒有預料的時候,抱住我、親了我一下。夢裡快樂的感覺,延續到醒來後都還持續著。

和你見面的前一天我要潛入溫帶海域尋找花帽水母,和你見面的前兩天我要搭乘火箭前往國際太空站執行任務,和你見面的前三天我要去熱帶雨林和印度貘排練雜耍,和你見面的後一天我要前往沙漠幫絲蘭澆水,並且蓋好海市蜃樓,和你見面那一天,我要抱你,很久。』

--〈只剩下那一天〉,林婉瑜,收錄於《我沒有談的那場戀愛》


和你見面的前九天,也是台東誠品結束營業前的最後一天,你想起這本一起看的書,特地再去了一趟誠品,但架上的那本書,已經不在了。

後來,在別的書店買到了這本書。後來開始跟豆一起生活,從數算見面的日子,到日日夜夜一起相處。你又陸陸續續收了好幾本林婉瑜的詩集,因為豆說他喜歡,因為這是你們一起喜歡的東西。

雖然已經不會再同時看同一本書,但你喜歡在放鬆的夜晚,各自沉浸於手上的書,在兩人都讀完後,再彼此分享最喜歡的是哪幾首。

不知不覺書櫃裡放詩集的那一格裡都是林婉瑜,直到有天豆說「好像太多林婉瑜了」。

但寫到這邊,想到還有一本一直很想要的,還是決定等下去一趟書店把它帶回家。



2023.1.30


補記後來:

1. 結果書店正好沒有那本我缺的,我買了另外兩本詩集,一本是鴻鴻的《樂天島》,因為豆也有說過他想讀鴻鴻,開始讓我也想讀,也期待豆看到詩集會開心。另一本是孫得欽的《白童夜歌》,純粹很喜歡孫得欽的詩而為自己買的。

2. 其實去書店之前可以先打電話問有沒有那本書再過去的,但好像不太想這麼做。就跟當時去了誠品書卻已經不在了那樣的心情,好像就是想要確確實實去體會相遇與否所帶來的感受。

2023年3月18日 星期六

改變

有改變要來了,但我還不知道它何時會發生。今日午後躺在房間地上,一邊聽訟缽音檔一邊滾按摩球放鬆身體,心中浮現了這樣的想法。

會離開現在住的這間房子,這個生活的地方......這個念頭浮現的時候,沒有太多擔憂或感傷的情緒,就是作為一個應該會發生的事實,很中性地略過了腦海。

而現在可以躺在地板上很平靜地想著這些事,也是經過了很多高潮起伏。

年初時突發的「被搬走」危機,在後來漫長的應對與溝通後,目前是暫緩了。雖然目前房東不再表明要我們搬走,但仍埋下了一個不確定性,不知道他何時又會改變心意,不知道何時又會對我們感到不滿意。這個租屋一直都沒有簽合約,都市生活的朋友多半聽了會感到不可思議,說這樣不是很沒保障嗎?然而若是在地生活的同溫層,彼此聊起簽約與否的話題,大概都會一齊苦笑並了然於心,不喜歡白紙黑字簽約、僅用口頭約定,比起法律合約更重視人情、關係、心情跟感覺,才是常態。

房子的危機暫緩後,我又遇到了這一期馬鈴薯收成狀況不好無法銷售的挫敗。感到筋疲力盡的時候,無意中看到一位朋友分享了一個工作職缺的招募訊息,一時大為心動。職缺吸引我的地方是,地點在台東,而且也是農業相關的工作。或許是三年多來無正職工作的日子,面對收入的不穩定感與生活的起伏,在這次收成不佳的打擊下,累積到某個承受值的節點,「一份穩定收入的工作」頓時在眼中帶來莫大的吸引力。再加上租房的事情,也多少讓自己開始想要擁有多一點選擇的能力。

然而心裡還是不太肯定是否真的要去嘗試,尤其是還有最後一批馬鈴薯還沒採收,如果錄取了工作,手上未完的農作要怎麼辦?而自己又真的準備好要再次成為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了嗎?心裡卡著種種猶豫,一直拖到投履歷的截止日,才壓線寄出履歷。後來收到面試通知,一度放棄面試又再次去面試的過程也是經過一番峰迴路轉,最後公告的結果是,我沒有錄取。

得知沒有錄取後心情有低落小小一陣子,除了難免有些「沒受到肯定」的感受外,可能更多的是對未來的焦慮吧。後來想想,期待可以得到職缺的自己多半抱著「這對我來說是個比較輕鬆的選項」的想法,如果得到職缺,至少今年就不用煩惱自己要做些什麼了,雖然也有未知的成分,但進去一個相對穩定的環境做自己相對有把握的事情,比喻起來就像是要從傳統路撤退了那種鬆了口氣的感覺。但現在卻又發現無法轉進傳統路了,眼前仍必須面對需要打起十二萬分精神的無路未知探勘路,而自己茫茫拿著指北針,連接下來的方位都無法決定。

然而也沒有低落太久,沒有錄取工作,自己就能好好地把四月這最後一批馬鈴薯的採收與出貨做完,對自己也對上次欠著訂單的客人們有個問心無愧的交代。在三月初縱走隊下山後也接續接了幾份設計的工作,最後一批的馬鈴薯也開始陸續收成。最近的生活是專注在調整自己的工作節奏、培養生活的規律跟專注度,在忙碌中也盡力保留著餘裕。仍然有很多的方向可以去,好玩的事情與好玩的機會,如此告訴自己,就並不覺得沒有錄取工作是失去了什麼。是否會想繼續過自由工作的生活,或是再次進入一份正職工作;把握還可以盡情探索的年紀,去世界其他地方看一看闖一闖。有一些可能想做的事情仍在醞釀與感受著...。

有趣的是,大概在去年底時,對於在鹿野的耕作生活、與這裡的人事物之間的日常連結,都達到一個蠻滿意舒服的狀態,正覺得有信心好像可以一直這樣過下去,今年初就連續遇到了幾個大衝擊,徹底動搖了原先感到的平衡及穩定。近幾年都會在一年的結束與開始做一年的回顧跟年度的目標設定,但今年不知道為什麼一直沒有感覺要來做這件事,或許那種「會有很多不可預期將要發生」的預感早已在心裡吧?

浪來了的時候,記得放鬆身體,去感受浪的波動。往前划的時候,也要記得穩穩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