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金山海岸邊的灌叢路,周遭的世界一片安靜。說是完全沒有聲音嗎?其實並不然,只要豎耳聆聽,便可以聽到數種鳥鳴,從四周的草叢、樹木間,忽遠忽近、忽前忽後地傳來。一段聲軌交疊著另一段,你必須將注意力全然集中到耳朵,才能將重疊了數道的聲軌,一段段拆開來聆聽,再與手中的鳥鳴app互相對照,像在拆解一則又一則神秘的謎語。
明明如此專注地聆聽周遭鳥鳴,為何仍感到此刻的世界是如此安靜呢?
想起曾看過聲音藝術家杜篤之所說:「安靜,不是想辦法減掉聲音,而是讓原來存在的聲音不見了。」
不見的是在頭腦裡的,那些源源不絕、細碎作響的聲音。何時習慣了心思被龐雜的資訊填塞、刺激,精神也因而恆常處在不安與躁動的狀態,念頭凌亂的起落,成為最讓人難以覺察的噪音。
「吵雜,不是要拼命加大音量,而是讓你想聽的聲音聽不見。」
而此時此刻,專注地聆聽鳥語,使你屏除一切心中的妄念。只是在這裡如此單純地走著,手持一只沉甸甸的雙筒望遠鏡,在早晨七八點便已漸趨炎熱的太陽下,眼神梭巡於灌叢深處與樹梢,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身影。
好安靜。
這是你第一次嘗試獨自賞鳥,從一下車在路口的紅綠燈上,見到了台灣本土冠八哥,緊接著又近距離觀賞了原本悠哉棲息於電線桿上理羽放空的大冠鷲,忽然被兩隻大捲尾接連不斷輪流巴頭,一臉無辜又衰小,直到不堪其擾飛逃而去的精彩過程——這趟菜鳥賞鳥記,已經算是新手運點滿、值回票價。
沿著清水濕地、再轉入牛角灣沙灘,原本看Merlin上顯示附近可能會有小燕鷗、燕鴴等夏候鳥,然而小小的海灘上,或許人類活動太頻繁,也或許是環境沒有很適合,一點鳥影都沒有,只有不遠處幾名衝浪客,與海堤上凝止不動如化成礁石的釣客。沿著沙灘走了一段,留下一行足印,與另一行陌生的足印相交,挑選了一顆大石頭坐下,看了一會兒海。回程選了另一條會穿越灌叢樹林的泥土路,可以接回起點。灌叢林中的鳥又多了起來,沿路只要眼角瞄到動靜,便停下腳步屏息凝神,張眼搜尋,再以望遠鏡指認。以所見到的鳥羽顏色、身形特徵查找Merlin,對照鳥鳴錄音,將耳中所聽與眼中所見建立連結。這一路走走停停,見到了紅嘴黑鵯、樹鵲、褐頭鷦鶯、灰頭鷦鶯,最多的還是白頭翁跟大捲尾。雖然這些大概都是很常見的基本款,還是對自己能夠逐一辨認出他們,感到非常興奮與滿足。
沒想到有一天會沉浸在賞鳥這樣緩慢而靜態的活動中。雖然一直都喜歡在山裡、森林裡漫遊,我其實對於需要不斷停下腳步、花上許多時間在原地細細觀看的自然觀察,沒什麼耐心。早前的自己,比起像這樣在短短一條路上走走停停、來回梭巡,跑去岩壁爬上爬下、在密林裡快速穿梭找路、奔上山頭遠眺,更吸引我。
是年紀又長了一點嗎?注意力從快速的感官刺激,漸漸轉向緩慢、細膩的覺察,以及對世界認知複雜度的擴增——學著戴上不同的濾鏡,去觀看同一個世界。
上個月,參加了台東荒野的課程,有很好的老師帶著我們去知本濕地海岸看鳥,打開了我的鳥眼與鳥耳,也初步學習了賞鳥的方法。人類十分依賴視覺,然而比起看,聆聽有時是更重要的,只要學會聆聽,光是站在那裡專注地聽,你就可以與數十種以上的鳥兒相會,而不需真的見到他們。
緩慢地行走,隨時停下腳步。原來這是一件會讓自己感到快樂的事情,至少在那天的金山海岸,你不帶目的、不帶預期,就是安穩、平靜地走著,然後欣然接納眼前所有的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