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2015年2月18日 星期三

竹山小日子

  最近幾天在竹山的生活,已經可以用幾個簡單的詞來表示了吧──早起、炊粿、顧火、烤東西、吃吃吃、廚房、晚安。

  每天早上六點半,也許是延續剛下山早起的感覺,不用太費力就可以起床,然後精神飽滿地跟在阿嬤和敬家屁股後面,看有什麼活兒可以幫忙的。可能和表哥們加上表哥的女朋友七手八腳揉包仔粿的麵糰、或是起火顧火、或是跟進廚房幫忙簡單煮些東西。

  先忙一陣之後,就坐下來吃剛煮好的稀飯配肉鬆炒花生和再熱過的昨晚剩菜。吃飽繼續當小跟班,幫忙做粿、撈筍乾、剉蘿蔔簽、晾衣服、洗玻璃窗……或是再繼續顧火,呆呆盯著燒的熱烈的火焰,把木柴一根根吞吃殆盡。然後拿一支長鐵夾從難以接近的高溫中竊取幾塊木炭的殘餘,另外放在小炭爐,烤香腸,烤魷魚,烤芭蕉,烤熱呼呼的甜粿,烤從月球買來的棉花糖,是每天顧火額外贈送的樂趣。一群人圍坐在門前手中各拿一支竹籤,說說笑笑,只差太陽實在太大太熱,不然更有圍火取暖的溫馨感覺。


  有好幾年寒暑假都忙著自己的事,很久沒有在竹山久住,有時候回來了也自顧自唸自己的書,或是自己跑出去晃盪,很少像今年這樣一整天待在家裡幫忙東幫忙西,順便跟著偷學一些做粿的方法(雖然也沒有學的很全很認真,只是表哥表妹今年特地想把做粿的流程做紀錄,在旁邊或多或少聽到一些片段而已:P)

  喜歡這樣子的生活步調。喜歡在早晨剛起有些灰濛濛的光線中寫點東西,喜歡一雙拖鞋捲起運動褲角頭髮也可以不梳隨意的自在,喜歡和阿嬤一起看劇情俗到不行的連續劇然後跟表妹一起為一些奇怪的點大笑,喜歡睏了就早早爬上床,喜歡不想太複雜的事了總之過著生活的細節。

  在竹山的阿嬤的房子中尤其和好久不見的好姊妹敬家一起,總是很容易挖掘出存放在這裡的一種舊日子的美好感覺。可以說是「童年」,或是「故鄉」,或是可能肉麻點,說是「回憶」……

  在包包仔粿時,談到做粿是以前國高中作文永遠寫不膩的萬用題材,發現大家以前做作業都差不多,需要什麼題目就從記憶庫裡拿出做粿這個重量級來賓。沒辦法呀關於做粿、阿嬤家的灶和顧火的煙燻氣味大概是我們生命中太獨特的段落,總是能夠語帶驕傲地向他人介紹:吶我跟你們說啊過年的時候我阿嬤家都會……

  從小開始,總是把過節放假才會舟車勞頓回來的竹山視為是「我的老家」,像真正的故鄉一樣的存在,對於從小生長的新竹市,或是對媽媽娘家的高雄市,反而沒什麼這樣的感覺。所謂故鄉大概跟實際上居住、成長的時間沒有太大的關聯,而是一種情感上的認同,或許是因為某些人事物的牽繫而產生的,很深很深難以說清。

  因為阿嬤那忙進忙出的身影,因為水泥地板、推動時會嘎啦嘎啦響的玻璃窗、蒙著一層灰塵的厚棉被,因為那些踩著腳踏車晃過的街道與檳榔樹,因為做粿與烤火,因為與你們一起的躲貓貓、為了吃吧噗而裝睡、雲林國小的郊遊、圖書館還有那些偶然邂逅的小貓小狗……

  還有太多太多是,一旦開始挖掘,就眼神發亮滔滔不盡,不知道何時才能夠說完的那些。


  竹山是我的故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