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完日期:2015.8.6
兩三年前就看過這原著小說的第一集「哪啊哪啊,神去村」。原本是想去圖書館借小說的第二部,神去村夜話的,可是因為正好被借走了,一怒(?)之下就轉而去借了電影。
因為電影拍的是小說第一集的內容,看電影有一點像複習,但電影也有屬於電影特別的感覺。電影中的神去村好美呀,尤其是森林,看著電影畫面,好像都可以聽見樹木的呼吸聲。
當初在看書的時候,只覺得普通好看,後來在神殿聽到白嘉學長推薦,才知道有電影。那時候學長說「爬山的人看會很有感覺」,才一直記在心上,想著有機會可以看一下。
自己看的時候,還沒有特別感覺到「爬山的人看會很有感覺」是什麼意思,後來隔一天再跟媽媽一起看了一次,媽看到男主角平野勇氣摔下山坡在泥地打滾、與喜直接用鋼杯舀溪水喝等等場景,都很驚訝的樣子,相反我則是一副「咦這不是很平常嗎?」,已經習慣了,果然這就是爬山的差別嗎?XD
也許,過了兩三年後,當年沒有特別感覺的小說,會再想去找第二集、找電影來看,是因為爬山,因為已經對於山啊森林啊開始有點癡迷的緣故。所以,也有著可能我自己也沒察覺的,完全不同的感覺吧。
哪啊哪啊,神去村,講的是日本林業的故事。影片中有許多伐木的場景,在現今關於護樹的觀念越來越盛行、越來越多人覺得樹木就是要盡量保留的觀念下,好像有那麼點政治不正確。
然而我覺得這部電影所傳達出的,不是將「人」完全與自然切割開來,而是人如何和大自然共處。我對日本的林業了解不多,不過從片中看起來,他們主要在講的都是一些以家族、村莊為主要單位的小規模林業公司。照顧、砍伐森林的工作都是人工作業,所以也不會大規模、超量的伐林。
沒錯,他們不只有伐木,還會照顧森林,而且花在照顧、栽植森林的時間或許還遠遠超出伐木的時間。林業片中有稍微帶到一個林業觀念,就是比起自己就能吃到自己種植作物的農業,林業的時間單位更為漫長,他們伐的是祖父輩種下的樹,而他們所種的樹,要一直成長到孫子那一代才能砍伐。如果現在就把樹都砍光光,以後的子孫要靠什麼吃飯?(這感覺就是一種世代正義的觀念啊,如果不重視環境,將來我們的孩子、孫子、曾孫子,就會活在條件越來越差的環境之中)
關於林業的細節,電影提到的比較少,但我記得書中講得還蠻詳細的。有機會可以再找來複習一下!
伐木中的與喜~超帥啊!
正因為倚靠著自然而活、一切都與自然息息相關,保持著極為靠近的距離,才會更明白要珍惜自然,不過份濫取吧!
讓我想到再《找路》中看到的獵人也是如此,正因為親自上山獵捕動物,是過去部落人們重要的生計來源,所以他們非常清楚讓山林中動物生生不息的重要性。
相比之下,居住於都市的人們,與食物之間的關係只剩下「消費」,中間層層相隔了各種產業分工,我們看到的食物可能只是冷凍櫃裡真空包裝的一塊豬肉。在這種斷裂之下,對於自然永續很難有什麼深切的感受吧!
在電影最後,勇氣結束一年的實習,要離開村落的場景,真的是非常催淚......他回到城市之後,連家門都還沒有進,就被木頭的味道吸引,然後轉身頭也不回的奔回山中。雖然是有點誇張的漫畫式戲劇表現,卻不禁想讓人跳起來大喊「幹的好啊啊啊啊平野勇氣!」
大概很能體會那種想要不顧一切,「回去!」的心情吧!而這樣的衝動和渴望在電影中由勇氣實現了。接下來,他會在神去村,繼續過著充滿各種挑戰的林業生活吧!
雖然是「爬山的人看會很有感覺」的一部電影,但是平日居住在都市中、只有短暫假日才上山雪泥鴻爪般走一遭的我們,還是距離神去村很遙遠吧!
有時候也會覺得,我們只不過是短暫走過的「外來者」。這樣想讓人有點傷心呢!不過對山的癡迷還是不會改變的:P
會繼續拜訪山,拜訪山神,去感受那些自己能感受到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