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關於氣溫。
七月的台東,太陽極辣,白天只要站在日光下幾秒鐘,會覺得皮膚被太陽狠咬得刺痛。最近幾乎沒有田間工作,只待在家包貨、寄貨,或是用電腦處理庶務、做設計工作。因此聽到不只一人提醒我「最近很熱吧!辛苦了!」「要記得多喝水」等話時,心中便感到有些不好意思,搔搔頭回應,沒有啦,最近幾乎沒有去戶外工作。
然而,節氣才剛走過小暑,只要太陽一西落到中央山脈後,鹿野的氣溫旋即下降,轉變得極為涼爽,跟白天簡直判若兩人,極熱的正午跟夜半時分,氣溫可以相差到十度之多吧。傍晚六點多單穿無袖騎車,居然覺得會冷。晚上躺在院子地上看月亮,也是感到陣陣寒意,讓人幾乎錯覺秋天是不是要來了。
02
關於疼痛。
右手腕突然又開始痛了。有點令人煩惱。應該是從去年秋冬種植季開始累積的過度勞動,以及再更之前的累加,今年五月左右手腕開始出現慢性疼痛--不是突然的劇烈的,而是疼痛已經潛入了更深一層的骨肉,埋藏在筋骨深處,隱微但持續地散發著,或是在不經意施力的瞬間讓你發現它的存在。
原以為再休息一陣已經好很多了,卻可能因這幾天在做瑜珈動作時,對手腕施予了一些壓迫,讓它突然又嚴重起來。有點到了讓人覺得不能放著不管的地步,但一時也不知道該如何處理才好,同時也擔心八月開始繁重的農務會增加,手腕是否吃得消,又會不會急速惡化。
03
關於孤獨感。
伴侶出遠門工作了,會獨自在鹿野生活一小段時間。第一、二天突然有種嚴重的孤獨與隔絕感,覺得獨自生活在一個孤伶伶的世界,有種很想要找人說話,但又不知道能找誰的感覺。剛好晚上筱鈞打來,用輕鬆的口吻聊了一下「我是不是沒朋友」這個話題。
雖然我的社交需求很低,也不覺得需要很多朋友,但還是覺得有幾個能夠三不五時一起幹嘛幹嘛、講講心事講講幹話、放鬆毫無壓力相處的朋友在生活中,應該很不錯吧!這樣想法尤其在來到台東後特別強烈,意識到建立人際支持網絡的需求。
雖然告訴自己慢慢來,不要急,用自己的步調去認識人,近幾個月也利用空閒時間,去參與一些不同的活動,像是內本鹿的課程、野灣的志工等等,擴張自己的生活圈。也確實感到跟這裡的人事物有越來越多連結......但好像還是會不時感到寂寞。
或許是性格使然吧,我對於人際圈建立所需花費的時間週期,比外向者還要長。類似的心境也曾在大學二、三年級時經歷過,那時常常覺得很孤獨,好像沒有交到談得來、頻率相合、時不時也能一起輕鬆玩樂的朋友。然而一直到大四,才發現一路上也與許多人建立起了珍貴真誠的友誼、有過許多美好的互動。
或許,不需要否定孤獨的狀態,也不需要因為當下狀態,就輕易認定自己無能與他人互動。有時候將自己從當下抽離,用比較遠的角度來觀看自身,會發現:我就是處在這個階段,而這個階段可能會過去,會再變成別的樣子。當下的感受是真的,接受它。但當下的感受也不會是永遠,所以不需太過沉溺。用這樣子的心態看待,沉重的事情似乎會變得輕盈一些。
04
關於紐約。
最近不知為何開始著迷於看幾個台灣人紐約客youtuber的影片。這以前不太會是自己感興趣的主題,一來我好像從小對於在國外生活並沒有憧憬,二來我對歐美文化一直很無感。但最近卻突然喜歡上看他們在紐約生活、題材日常瑣碎的Vlog。一邊也開始想著:在紐約生活感覺好棒喔......我也好想去紐約生活。
就這樣看了幾天,慢慢開始明白,自己或許不是真的「想要過他們的生活」,而是這些在異鄉生活的打磨中,展露出的某種獨立、優雅與確信,吸引了我,而那正是我目前對自己沒有自信、渴望擁有的東西。
比起走在高樓大廈林立的紐約街頭,放假時逛街、去餐廳吃美食,現在的生活--生活在廣闊的田野間,清楚感受著四季與樹木花鳥的生命流轉,親手種植農作物,休閒娛樂就是往山上溪邊海裡跑,還是自己更喜歡的生活。而這些就在我眼前,並不需要到遙遠的異國才能實現。我偶爾還是會想逛逛街、吃餐廳,也還是會覺得有機會想要出國去經驗不同的文化、看看不同的風景。但我想,在我現在腳下土地一點點長出的生活中,也能夠擁有像他們一樣耀眼的,獨立、優雅與確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