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又上了山。
思緒翻湧。
寫了日記。
重新看了一遍交響情人夢歐洲篇,好像,
多明白了些什麼。
總是看似很近了,卻又突然離的很遠。
試著去做一些沒做過的事情,
雖然,做的並不是很好,
也不知道會不會有成果,
能夠順利踏上旅途嗎?
儘管沒有太多自信,
一邊帶著這樣的疑問,
還是要要勇敢踏上旅途。
去吧,去吧,
開始去流浪。
2016年5月30日 星期一
2016年5月24日 星期二
認真生活的樣貌
今天晚餐,和庭瑋在水木吃飯聊天,聊到他覺得在校園的生活,有時候發覺太過安逸了。
自己為什麼來到這裡/身在這裡,當初設定了什麼樣的目標,這樣的目標又達到了多少?
有為達到那樣的目標,用確實的行動去努力嗎?
過程中,是否會受到當下的情緒、感受影響,而找藉口停滯不前或逃避?
和他的談話之中,我自己大約接受到了這些反思的點。被我這樣用大略的方式寫出來,可能會顯得很空泛,很像是一些「自我提升」之類商業週刊上面會出現的文章內容,但是,對照我對他的認識,以及他在實際行動中映照這樣的省思去作出的行動,可是一點都不空泛,相對的充滿了震撼力和啟發性。
「咚!」地一聲,撞擊上腦門。
對啊,我是為了什麼來到人社的呢?抱著什麼樣的期待,懷著什麼樣的煩惱,期望自己學到什麼,更從而行動什麼呢?
更重要的是,當發覺自己沒有達到原先所想的目標時,我做了哪些行動去修正、敦促自己呢?
確實有很多時刻檢討到了自己的不足。但每一次,似乎都只是純然地感受到無力,被無力浪潮狠狠席捲之後,再收拾心情,繼續過一樣的日子。
目視現在的生活,不禁會想問自己,像這樣勉強混過一個又一個報告、作業,偶爾去上課、偶爾翹個課,想著「天啊不要被當掉就好了」,真的是我想要過的學習生活嗎?
為了什麼去學習呢?為了什麼去上課呢?
想著這些,不是想導到一個「總之要認真去上課、認真寫作業」的結論。更想要是讓自己不斷去釐清、辨明「我身在此處是為了什麼」。
隨時都要這樣問自己啊。而且,在問清楚之後清楚而具體的行動才對。
不想去上課的時候,只是因為偷懶想睡覺或心情不好嗎?
去上課的時候,只是出於一種「身為學生還是乖乖出現在課堂上才不會太廢」的理由嗎?
我想透過文本的閱讀、報告文字的撰寫,更實際而言地提升什麼樣的能力、解決什麼樣的問題呢?
沒去上課的時間裡,我做了什麼呢?
帶著被撞擊到的餘波,開始想著這些問題。
也差不多又到了該認真思考這種種的時間點了(雖然也很難說是那樣的時間點XD)不過總覺得在這個即將結束大二、要升上大三,大學過了一半的時候,該回過頭省視自己兩年來在學院中做了些什麼、過著什麼樣的生活。
然後問自己,哪些想要改變呢?接下來想做哪些事呢?
不想成為那種,「很會用嘴巴講」,空有檢討跟提問能力,很會掉書袋,包裝得很像自己很型很會批判思考,卻沒有實際行動力的人。
就像很多時候在人社的爭論,大家都很會批判,卻沒有人實際地出來作為。
所以,就算只能稍微摸索出答案,也要具體而言地去做。
最近這幾天,因為某些關係的緊張,引爆了蓄積的無力與憂鬱。為了修復,從上週某一天開始,像「啵」地拔掉栓塞一般,一點一點把自己放空......
剛好最近,排了一年的書也送印完成,而送去文化部的社區計畫沒通過,訪調也暫時停擺。這方面的事,因為自己遇到一些挫折(問題意識不明之類的),心理上覺得很疲累,找了種種藉口,總之就是暫時提不起勁來去做。
也鳥了初嚮的隊伍。
除了去做鄉土誌的調查作業之外,整個周末沒有任何安排,把所有「該做的事」都暫時忘掉,投進了書本裡,看幾本之前買了沒看的書還有圖書館借來的書,很久沒能像這樣長時間專注於閱讀了。除此之外就是彈彈琴、看看電影。
放空、放空。把自己放到一種歸零的狀態,去掉所有的身分與責任(社長啦、風起編輯啦...)。重新思考自己是誰,想要做什麼,適合做什麼。
在之前很忙碌的時候,會很想要回到歸零狀態,那種不需要負任何身分責任、有很多自己的時間、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的狀態。
但是真的處於那種狀態的時候,又會感到恐慌。一種覺得自己好像會因此而顯得「沒有用了」的恐慌。不做點什麼「有意義的事情」不行的恐慌。不確定自己「要往哪個方向去」不行的恐慌。
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就夠了嗎?
社會上存在這麼多的問題與苦難,而自己要如何才能夠面向這些苦難,更確實地去產生一些行動呢?
不能只做一個可有可無的人、一個自己好就好了的人啊!存在這樣的焦慮。
但另一方面,也有這樣的聲音:「讓自己以最適合自己的樣貌努力生活,就是對這個世界最大的幫助。」
但是,連自己適合什麼樣的樣貌,都沒有頭緒啊。真空狀態的我,依然帶著重重的煩惱。
一邊用力的閱讀,一邊煩惱著。
也可以說,正好處在一個重新思考自己「是何所是」的時刻吧。
而今晚一番談話,不禁催化自己用更積極的角度去思考生活。
一時間想說的事情好多好多,不知道從何開始、從何結束的感覺。
在大學這麼環境裡面、在人社這個環境裡面,我想最值得把握的就是「人」吧!得以在這個學院時光裡,和人盡情地討論、交流思想,更能夠透過參與或組織,和有共同理念的人去產生一些作為。這確實是學院外不可多得的。
體認到這一點,不禁覺得自己接下來可以更積極與人討論,而不總是退縮。也可以更珍視自己所參與的組織(風起之類的),或甚至在自己大三大四,累積一定的能量後,發起自己的組織。
和人建立連結,也是如此重要。
不禁很感謝,身邊一些很有力量的人。像是L,總是笑容滿面,行事光明俐落,也總是能包容我們麻煩的小憂鬱與小糾結,將許多晦暗的事物一句笑語就化開,許多事一到她的手裡,似乎都變得那麼單純。與L共事,總是充滿能量,複雜的事也變得不那麼難解了。
而許久不見的W也是,與她見面總是能透過那徐徐的笑容以及和緩的語調,感受到一股平靜的力量。而她與夥伴們持續以雙手創造著,那麼樣的踏實,也激勵了想要實實在在去實踐生活的動力。
啊啊,太多了,好雜亂。
實際而言要怎麼做,我想我還未能畫出一個清楚的藍圖。
但是,已經有力量,想要從手邊最微小的事做起。
也許只是一封怠懶著未發的訊息......
一種重新從中空狀態升起的、微小但溫暖又堅定的力量。
認真生活的樣貌,最帥氣也最美麗。
自己為什麼來到這裡/身在這裡,當初設定了什麼樣的目標,這樣的目標又達到了多少?
有為達到那樣的目標,用確實的行動去努力嗎?
過程中,是否會受到當下的情緒、感受影響,而找藉口停滯不前或逃避?
和他的談話之中,我自己大約接受到了這些反思的點。被我這樣用大略的方式寫出來,可能會顯得很空泛,很像是一些「自我提升」之類商業週刊上面會出現的文章內容,但是,對照我對他的認識,以及他在實際行動中映照這樣的省思去作出的行動,可是一點都不空泛,相對的充滿了震撼力和啟發性。
「咚!」地一聲,撞擊上腦門。
對啊,我是為了什麼來到人社的呢?抱著什麼樣的期待,懷著什麼樣的煩惱,期望自己學到什麼,更從而行動什麼呢?
更重要的是,當發覺自己沒有達到原先所想的目標時,我做了哪些行動去修正、敦促自己呢?
確實有很多時刻檢討到了自己的不足。但每一次,似乎都只是純然地感受到無力,被無力浪潮狠狠席捲之後,再收拾心情,繼續過一樣的日子。
目視現在的生活,不禁會想問自己,像這樣勉強混過一個又一個報告、作業,偶爾去上課、偶爾翹個課,想著「天啊不要被當掉就好了」,真的是我想要過的學習生活嗎?
為了什麼去學習呢?為了什麼去上課呢?
想著這些,不是想導到一個「總之要認真去上課、認真寫作業」的結論。更想要是讓自己不斷去釐清、辨明「我身在此處是為了什麼」。
隨時都要這樣問自己啊。而且,在問清楚之後清楚而具體的行動才對。
不想去上課的時候,只是因為偷懶想睡覺或心情不好嗎?
去上課的時候,只是出於一種「身為學生還是乖乖出現在課堂上才不會太廢」的理由嗎?
我想透過文本的閱讀、報告文字的撰寫,更實際而言地提升什麼樣的能力、解決什麼樣的問題呢?
沒去上課的時間裡,我做了什麼呢?
帶著被撞擊到的餘波,開始想著這些問題。
也差不多又到了該認真思考這種種的時間點了(雖然也很難說是那樣的時間點XD)不過總覺得在這個即將結束大二、要升上大三,大學過了一半的時候,該回過頭省視自己兩年來在學院中做了些什麼、過著什麼樣的生活。
然後問自己,哪些想要改變呢?接下來想做哪些事呢?
不想成為那種,「很會用嘴巴講」,空有檢討跟提問能力,很會掉書袋,包裝得很像自己很型很會批判思考,卻沒有實際行動力的人。
就像很多時候在人社的爭論,大家都很會批判,卻沒有人實際地出來作為。
所以,就算只能稍微摸索出答案,也要具體而言地去做。
最近這幾天,因為某些關係的緊張,引爆了蓄積的無力與憂鬱。為了修復,從上週某一天開始,像「啵」地拔掉栓塞一般,一點一點把自己放空......
剛好最近,排了一年的書也送印完成,而送去文化部的社區計畫沒通過,訪調也暫時停擺。這方面的事,因為自己遇到一些挫折(問題意識不明之類的),心理上覺得很疲累,找了種種藉口,總之就是暫時提不起勁來去做。
也鳥了初嚮的隊伍。
除了去做鄉土誌的調查作業之外,整個周末沒有任何安排,把所有「該做的事」都暫時忘掉,投進了書本裡,看幾本之前買了沒看的書還有圖書館借來的書,很久沒能像這樣長時間專注於閱讀了。除此之外就是彈彈琴、看看電影。
放空、放空。把自己放到一種歸零的狀態,去掉所有的身分與責任(社長啦、風起編輯啦...)。重新思考自己是誰,想要做什麼,適合做什麼。
在之前很忙碌的時候,會很想要回到歸零狀態,那種不需要負任何身分責任、有很多自己的時間、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的狀態。
但是真的處於那種狀態的時候,又會感到恐慌。一種覺得自己好像會因此而顯得「沒有用了」的恐慌。不做點什麼「有意義的事情」不行的恐慌。不確定自己「要往哪個方向去」不行的恐慌。
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就夠了嗎?
社會上存在這麼多的問題與苦難,而自己要如何才能夠面向這些苦難,更確實地去產生一些行動呢?
不能只做一個可有可無的人、一個自己好就好了的人啊!存在這樣的焦慮。
但另一方面,也有這樣的聲音:「讓自己以最適合自己的樣貌努力生活,就是對這個世界最大的幫助。」
但是,連自己適合什麼樣的樣貌,都沒有頭緒啊。真空狀態的我,依然帶著重重的煩惱。
一邊用力的閱讀,一邊煩惱著。
也可以說,正好處在一個重新思考自己「是何所是」的時刻吧。
而今晚一番談話,不禁催化自己用更積極的角度去思考生活。
一時間想說的事情好多好多,不知道從何開始、從何結束的感覺。
在大學這麼環境裡面、在人社這個環境裡面,我想最值得把握的就是「人」吧!得以在這個學院時光裡,和人盡情地討論、交流思想,更能夠透過參與或組織,和有共同理念的人去產生一些作為。這確實是學院外不可多得的。
體認到這一點,不禁覺得自己接下來可以更積極與人討論,而不總是退縮。也可以更珍視自己所參與的組織(風起之類的),或甚至在自己大三大四,累積一定的能量後,發起自己的組織。
和人建立連結,也是如此重要。
不禁很感謝,身邊一些很有力量的人。像是L,總是笑容滿面,行事光明俐落,也總是能包容我們麻煩的小憂鬱與小糾結,將許多晦暗的事物一句笑語就化開,許多事一到她的手裡,似乎都變得那麼單純。與L共事,總是充滿能量,複雜的事也變得不那麼難解了。
而許久不見的W也是,與她見面總是能透過那徐徐的笑容以及和緩的語調,感受到一股平靜的力量。而她與夥伴們持續以雙手創造著,那麼樣的踏實,也激勵了想要實實在在去實踐生活的動力。
啊啊,太多了,好雜亂。
實際而言要怎麼做,我想我還未能畫出一個清楚的藍圖。
但是,已經有力量,想要從手邊最微小的事做起。
也許只是一封怠懶著未發的訊息......
一種重新從中空狀態升起的、微小但溫暖又堅定的力量。
認真生活的樣貌,最帥氣也最美麗。
2016年5月21日 星期六
於是
於是我們陷入了沉默。
像是某種,距離的必須。必須的沉默。
從一開始,到現在,我都不覺得這是該保留一點距離的問題(雖然中間曾一度這麼認為)。這自始至終無法搭起順暢溝通橋梁的問題。
確實無法毫無保留,再親近的兩人都無法完全觸碰到對方的全部。但卻連稍微接觸到內心都有困難,這難道不是問題嗎?
這可不是讓彼此單獨去冷靜冷靜,單獨騎個機車去晃蕩幾天就能解決的噢。
我對自己感到生氣。明明試圖想要開啟一點溝通,在那之中卻又被情緒影響,破碎的言語構成不了溝通的橋樑,我連自己說出來的到底是不是自己想說的都不知道了,只是為了某種「不管怎麼樣,講多少、講什麼,總之要講出來啊,什麼都好」的急迫感,逼著自己一點、一點吐出盡量具體的字詞。
可能還說出了一些會刺傷人的話語吧,像是一直沒有去談,徹底迴避的再之前那些事。
提出來的瞬間,雖然沒有看著臉,但可以察覺你整個人的氣場都變了。
我也受傷了,被自己開啟的這個糟糕的溝通情境傷了,被你因為我的破碎而不知所措所做的回應傷了。
所以妳又要寫信了嗎?
當下的感受是......微微刺痛那種。
對,我做不到,我做不到好好地、簡單地、有條理地、有論證邏輯地說話,只能反覆跳針「我也不知道是怎樣」,什麼都一團亂。
我唯一能夠比較有效整理自己的方式,就是寫字,使用文字一點一點爬梳前因後果,然後稍微給自己理出一條道路,知道下一步怎麼做。一直以來我遇到難解的問題時,我總是求諸於寫字啊。
但因為你的反應,我開始感到自卑了。
求諸於文學與隱喻來表達自我的我,彷彿是一個麻煩的存在。對於透過寫,來向他人傳達自己這件事,開始感到遲疑。
如果我是一個完整的存在,而不是像這樣充滿缺口、容易陷入複雜的情緒、為一些這類那類的事情用力煩惱......如果我的狀態「好」一點,是不是就不需要這樣寫了?
這樣寫,是不是帶來麻煩了?
我們繼續沉默。
我把自己放置在一個隔絕一般的情境,實際上卻比什麼都想結束沉默。
但好像還不行。
我按捺自己,強迫自己耐住性子,再多等等,繼續保持沉默。
另一方面,開始產生大量閱讀的慾望,大量書寫的慾望。和令人懷念的好友見了面,也開始產生了畫圖的慾望,製作一些喜愛的手作的慾望。各方面創造的慾望。
看到了自己內心各種資料的貧乏。於是有了建造一個更充盈的自我的慾望。
我是誰?
永遠在問,永遠必須問。課堂會告訴你,這是當代無法迴避之問。
而我必須先接受這個問著「我是誰?」的自己,而不是否定她,將他編入「麻煩」的範疇之中。
一點都不麻煩喔。練習著不再怕因為這樣的自己會招人討厭,而棄之不顧。
我們一起來好好解決這個問題吧。
像是某種,距離的必須。必須的沉默。
從一開始,到現在,我都不覺得這是該保留一點距離的問題(雖然中間曾一度這麼認為)。這自始至終無法搭起順暢溝通橋梁的問題。
確實無法毫無保留,再親近的兩人都無法完全觸碰到對方的全部。但卻連稍微接觸到內心都有困難,這難道不是問題嗎?
這可不是讓彼此單獨去冷靜冷靜,單獨騎個機車去晃蕩幾天就能解決的噢。
我對自己感到生氣。明明試圖想要開啟一點溝通,在那之中卻又被情緒影響,破碎的言語構成不了溝通的橋樑,我連自己說出來的到底是不是自己想說的都不知道了,只是為了某種「不管怎麼樣,講多少、講什麼,總之要講出來啊,什麼都好」的急迫感,逼著自己一點、一點吐出盡量具體的字詞。
可能還說出了一些會刺傷人的話語吧,像是一直沒有去談,徹底迴避的再之前那些事。
提出來的瞬間,雖然沒有看著臉,但可以察覺你整個人的氣場都變了。
我也受傷了,被自己開啟的這個糟糕的溝通情境傷了,被你因為我的破碎而不知所措所做的回應傷了。
所以妳又要寫信了嗎?
當下的感受是......微微刺痛那種。
對,我做不到,我做不到好好地、簡單地、有條理地、有論證邏輯地說話,只能反覆跳針「我也不知道是怎樣」,什麼都一團亂。
我唯一能夠比較有效整理自己的方式,就是寫字,使用文字一點一點爬梳前因後果,然後稍微給自己理出一條道路,知道下一步怎麼做。一直以來我遇到難解的問題時,我總是求諸於寫字啊。
但因為你的反應,我開始感到自卑了。
求諸於文學與隱喻來表達自我的我,彷彿是一個麻煩的存在。對於透過寫,來向他人傳達自己這件事,開始感到遲疑。
如果我是一個完整的存在,而不是像這樣充滿缺口、容易陷入複雜的情緒、為一些這類那類的事情用力煩惱......如果我的狀態「好」一點,是不是就不需要這樣寫了?
這樣寫,是不是帶來麻煩了?
我們繼續沉默。
我把自己放置在一個隔絕一般的情境,實際上卻比什麼都想結束沉默。
但好像還不行。
我按捺自己,強迫自己耐住性子,再多等等,繼續保持沉默。
另一方面,開始產生大量閱讀的慾望,大量書寫的慾望。和令人懷念的好友見了面,也開始產生了畫圖的慾望,製作一些喜愛的手作的慾望。各方面創造的慾望。
看到了自己內心各種資料的貧乏。於是有了建造一個更充盈的自我的慾望。
我是誰?
永遠在問,永遠必須問。課堂會告訴你,這是當代無法迴避之問。
而我必須先接受這個問著「我是誰?」的自己,而不是否定她,將他編入「麻煩」的範疇之中。
一點都不麻煩喔。練習著不再怕因為這樣的自己會招人討厭,而棄之不顧。
我們一起來好好解決這個問題吧。
2016年5月20日 星期五
不想去遠方
在通往頂樓的敞開大門前,我還是遲疑了一下--彷彿帶著什麼違反戒規的心虛,甚至再三確認門上有沒有標示禁止進入之類的字樣,才輕手輕腳穿過大門,走上通往台積館頂樓的樓梯。
之前就聽說在台積館頂樓所見的夕陽很漂亮,只是一直沒有來過。對於頂樓,或許是受到小時候看的一些動漫卡通影響,總有一些莫名嚮往,但現實世界中,國中小高中的頂樓通常是禁地,門上標示種種禁止標語以及違反規定會遭受到的記過退學等處分--頂樓在現實的學校場域之中,成為了一個與負面字詞連結的場所,種種無名危險可能發生之地。
也發現自己在成長過程中,接受了這一套自我規訓的教育有多徹底。
即便根本沒有人見到我走上頂樓,還是在心裡反覆向著某個彷彿象徵著監控的「對象」--可能是一個虛構的「師長」、「大人」的群體,澄清著我沒有要做壞事,也沒有任何想不開的念頭。我只是想要到一個沒有其他人、沒有視線阻擋的安靜地方,看看風景,吹吹風。
在樓梯剛走上去的地方,似乎有一個控制室之類的房間,裡面傳出人的交談聲。抱著一種盡量不想被發現、盤問、打擾的心情,我安靜穿過控制室旁的圍牆,繞到樓梯另一邊。
實質正午,太陽豔熱。台積館的頂樓很大,有一些冷氣機之類的機器嗡嗡運轉著,但整體來說是個還不錯的地方,更棒的是視野。因為位在丘陵山坡上,周圍幾乎沒有比這裡高的建築擋住視線,得以三百六十度眺望。
可惜圍牆還是有點高,不過有一塊平台(也就是控制室的屋頂)可以讓我爬上去,安穩坐在上頭。朝向校園的方向,遠方建築全部收在身下眼底。人社院的鐘塔可能比台積更高,但那邊空間狹窄,而且要努力墊起腳才能勉強越過圍牆看向外面,更何況平常不隨便開放讓人上去。
坐在台積館頂樓吹著風,不禁覺得心裡很平靜,有種終於找到一個可以讓自己安安穩穩待著、安安穩穩屬於此時此地的平靜。想起剛剛上課時沉浸其中的小說--《為了N》,角色杉下希美就是為了清掃大樓玻璃而有機會搭上升降梯到高處,才去清潔公司打工。沒想到進去才知道因為她的體重不滿五十,不能搭升降梯。
後來是鄰居安藤望以替朋友代班為理由,帶著杉下搭上升降梯。可以在高處,看向很遠很遠的地方。杉下在那天之後,直到後來奈央子擾亂她的生活之前,過去受的傷暫時得到了平復與治癒。並不是單純因為她去到了高處,而是因為,是安藤帶她去到了高處。
從高處凝望遠方,確實會使人平靜。樂於此刻獨身一人,也更樂於有朋友一同坐在此處。也許閒聊幾句,也許維持著舒服的沉默。
也許該找一天下課,再來這裡看看夕陽。
想起上週四,因為下午停課,便臨時起意中午搭了公車去竹東,想要隨意晃晃走走轉換心情,卻在吃完一碗好吃的湯粄條配小店電視中播送的鄉土劇之後,就覺得好累了,一心只想回去那窄仄的宿舍座位,打開電腦處理一些積欠的日常事務。思索了一下,我不是特意來竹東散心的嗎?有沒有必要逼迫自己在竹東多待一點呢?想了想好像也沒必要,於是搭上返程公車,就這樣又晃回了清大。
低潮的時光裡,其實根本沒有力氣獨自動身前往遠方,沒有力氣到任何陌生的地方去探索。讀著一些作家的散文,讀著他們在雲南、青海、西藏、麗江背著背包隻身流浪,想著是不是要透過徹底放逐自我,才能用這種有點暴力的方式重新拆解修築,才能徹底粉碎僵結的思緒。不必然是真實意義的跑到陌生國度去當背包客,但總之是把自己拋到一個漂泊的情境之中。身體及心理上。
然而事實上,我打從真心提不起力氣到任何地方去,儘管只是坐上一班公車到臨鎮。
至少這段時間,我真正想要的可能不是放逐,可能其實是停留,可能只是找一個能讓自己安心待著的地方,緩慢思考一些事情,多看一些書,多寫一些東西,嘗試填實貧乏的自身。緩慢把思緒一塊塊卸下,再一點一點修復。
高處是一個好地方,它可以讓我不必前往遠方,就能看到遠方。
不必堅持,不必逼迫自己,在不適合的時刻去做任何「應該要」去做的事。應該要流浪,應該要成長,應該要獨立,應該要......
星期四下午請了假去聽蔡明亮演講,雖然整場演講我昏睡的一蹋糊塗,清醒時間大概只有百分之三十。但還是在最後的部分有聽到蔡明亮說,他認為不需要為了堅持,勉強去做一些事情,那樣太沉重了,人應該自自然然的生活,他做的這些,只是把自己想做的事情做完......
聆聽內心深處最誠實的聲音,最誠實的自己的吶喊呢喃。
此時此刻的我,不想去遠方。
坐在樓頂,吹著風。西方遠處,好像還能看到隱約的海。我知道縱然再高之處,所望還是有限。但也許,等到我真正覺得某個部分的自己「可以安居了」,才會動身漂泊吧。
之前就聽說在台積館頂樓所見的夕陽很漂亮,只是一直沒有來過。對於頂樓,或許是受到小時候看的一些動漫卡通影響,總有一些莫名嚮往,但現實世界中,國中小高中的頂樓通常是禁地,門上標示種種禁止標語以及違反規定會遭受到的記過退學等處分--頂樓在現實的學校場域之中,成為了一個與負面字詞連結的場所,種種無名危險可能發生之地。
也發現自己在成長過程中,接受了這一套自我規訓的教育有多徹底。
即便根本沒有人見到我走上頂樓,還是在心裡反覆向著某個彷彿象徵著監控的「對象」--可能是一個虛構的「師長」、「大人」的群體,澄清著我沒有要做壞事,也沒有任何想不開的念頭。我只是想要到一個沒有其他人、沒有視線阻擋的安靜地方,看看風景,吹吹風。
在樓梯剛走上去的地方,似乎有一個控制室之類的房間,裡面傳出人的交談聲。抱著一種盡量不想被發現、盤問、打擾的心情,我安靜穿過控制室旁的圍牆,繞到樓梯另一邊。
實質正午,太陽豔熱。台積館的頂樓很大,有一些冷氣機之類的機器嗡嗡運轉著,但整體來說是個還不錯的地方,更棒的是視野。因為位在丘陵山坡上,周圍幾乎沒有比這裡高的建築擋住視線,得以三百六十度眺望。
可惜圍牆還是有點高,不過有一塊平台(也就是控制室的屋頂)可以讓我爬上去,安穩坐在上頭。朝向校園的方向,遠方建築全部收在身下眼底。人社院的鐘塔可能比台積更高,但那邊空間狹窄,而且要努力墊起腳才能勉強越過圍牆看向外面,更何況平常不隨便開放讓人上去。
坐在台積館頂樓吹著風,不禁覺得心裡很平靜,有種終於找到一個可以讓自己安安穩穩待著、安安穩穩屬於此時此地的平靜。想起剛剛上課時沉浸其中的小說--《為了N》,角色杉下希美就是為了清掃大樓玻璃而有機會搭上升降梯到高處,才去清潔公司打工。沒想到進去才知道因為她的體重不滿五十,不能搭升降梯。
後來是鄰居安藤望以替朋友代班為理由,帶著杉下搭上升降梯。可以在高處,看向很遠很遠的地方。杉下在那天之後,直到後來奈央子擾亂她的生活之前,過去受的傷暫時得到了平復與治癒。並不是單純因為她去到了高處,而是因為,是安藤帶她去到了高處。
從高處凝望遠方,確實會使人平靜。樂於此刻獨身一人,也更樂於有朋友一同坐在此處。也許閒聊幾句,也許維持著舒服的沉默。
也許該找一天下課,再來這裡看看夕陽。
想起上週四,因為下午停課,便臨時起意中午搭了公車去竹東,想要隨意晃晃走走轉換心情,卻在吃完一碗好吃的湯粄條配小店電視中播送的鄉土劇之後,就覺得好累了,一心只想回去那窄仄的宿舍座位,打開電腦處理一些積欠的日常事務。思索了一下,我不是特意來竹東散心的嗎?有沒有必要逼迫自己在竹東多待一點呢?想了想好像也沒必要,於是搭上返程公車,就這樣又晃回了清大。
低潮的時光裡,其實根本沒有力氣獨自動身前往遠方,沒有力氣到任何陌生的地方去探索。讀著一些作家的散文,讀著他們在雲南、青海、西藏、麗江背著背包隻身流浪,想著是不是要透過徹底放逐自我,才能用這種有點暴力的方式重新拆解修築,才能徹底粉碎僵結的思緒。不必然是真實意義的跑到陌生國度去當背包客,但總之是把自己拋到一個漂泊的情境之中。身體及心理上。
然而事實上,我打從真心提不起力氣到任何地方去,儘管只是坐上一班公車到臨鎮。
至少這段時間,我真正想要的可能不是放逐,可能其實是停留,可能只是找一個能讓自己安心待著的地方,緩慢思考一些事情,多看一些書,多寫一些東西,嘗試填實貧乏的自身。緩慢把思緒一塊塊卸下,再一點一點修復。
高處是一個好地方,它可以讓我不必前往遠方,就能看到遠方。
不必堅持,不必逼迫自己,在不適合的時刻去做任何「應該要」去做的事。應該要流浪,應該要成長,應該要獨立,應該要......
星期四下午請了假去聽蔡明亮演講,雖然整場演講我昏睡的一蹋糊塗,清醒時間大概只有百分之三十。但還是在最後的部分有聽到蔡明亮說,他認為不需要為了堅持,勉強去做一些事情,那樣太沉重了,人應該自自然然的生活,他做的這些,只是把自己想做的事情做完......
聆聽內心深處最誠實的聲音,最誠實的自己的吶喊呢喃。
此時此刻的我,不想去遠方。
坐在樓頂,吹著風。西方遠處,好像還能看到隱約的海。我知道縱然再高之處,所望還是有限。但也許,等到我真正覺得某個部分的自己「可以安居了」,才會動身漂泊吧。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