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淹大水了。你往小小的背包裡拼命塞進想帶走的東西,用塑膠袋一層一層防水,待會就要憋一口好長的氣,游到下一個避難的地方。
清晨時分,街道上有好多婚禮的隊伍趕著走過,今天大概是什麼結婚的好日子吧?可是每個人臉上的妝、身上穿的禮服,都極盡怪異鬼魅,活像是陰間來的送喪隊伍。
ㄆㄧ,ㄆㄧㄚ,大地震來了,房子都被折斷,趕緊躲入雙層防空洞避難,你和他在二樓,貓咪在一樓,你很擔心貓咪。
地震停止後,你們出來外面的街道上,發現有一排好-長好長的自助早餐展示架,你在展示架前猶豫了半個世紀那麼久,最後選了一個21塊的紅豆餡饅頭。他說「啊!這裡沒有賣湯圓。」於是你們去COSTCO買湯圓。
時間快到了,但你還在辦公室裡找可以搬走的椅子。好不容易找到足夠數量的椅子,你跑出去,要去自己屬於的那個合唱團集合,卻不知道老華盛頓鐘前的石地板廣場在哪裡,沒頭緒的亂跑之間,你知道自己是徹底的遲到了。
在房子的二樓,實習的姊姊走進來,交代要把投影機架設好。U和G一組工作,對著錄影機畫面玩著一隻魚布偶。你在水泥房間裡修L老師的課,學生很少,你發現L老師並不若想像中是個那麼好的老師。
人社院的中廊,研討會結束後你喝著會議提供的冬瓜茶,一名行政人員姊姊走過來對著你驚呼:「原來就是你!你和那個OOO就是傳說中鼎鼎大名的冬瓜茶終結者!」你肩上揹著吉他和刺眼亮不停的日光燈,走一走想到要把日光燈還回系辦,於是又往回走。
一直被絆住,你覺得自己一定是鬼打牆,永遠離不開了。
H老師出現了。人社院瀰漫了濃濃的霧靄,看不清四周。H老師所在的位置也有一盞日光燈亮著,透過霧靄照過來,H老師對著你一聲聲大喊:「鬼!鬼!鬼!鬼!」燈光隨著他的聲量閃爍。你口中念起了「南無觀世音菩薩」,濃霧每唸一次就散去一些,你一邊唸著,唸著,走下人社院中廊的階梯。
排練,只剩幾分鐘,劇本還沒念完,你拼命讀,字卻斑駁的讓你認不清。導演說你的角色是一棵樹,雖然沒有台詞,但很需要情緒流動喔。
和獵人組隊上山。
在藍天下拍合照。
收錯人了。
大大淺淺的游泳池。
城市又淹水了,你把怕水的電腦揹在肩上,嘩啦啦涉水而過。
2016年11月26日 星期六
2016年11月25日 星期五
今敏《東京教父》
大概是在這一兩年,在網路上偶然瀏覽到一些文章,才知道今敏這位動畫導演。常看到文章稱讚他運用出色的分鏡與剪接手法,以及虛實交錯、帶著懸疑感、深入描摹角色心理的敘事,形成他獨特鮮明的動畫風格。
在這之前看到網路上有人把今敏動畫中經典的運鏡和剪接片段做成一部短片,之後就一直很想看看他的動畫。去年某天佳璇來清大找我玩,我們就去圖書館租了千年女優來看。但是...那次真是太悲慘了= =||| 我那陣子剛好處在一個經常精神不濟的狀態,偶爾放鬆坐下來看電影的結果就是....一直打瞌睡= =||| 在半夢半醒間看完了千年女優...
到最近和朋友聊天又提到了今敏,想著還是要來認真重新認識他的動畫!於是今天就去圖書館挑了《東京教父》這部2003年的作品來看。
(以下有雷~)
和千年女優那種如夢境般在時空中不斷交錯的敘事風格不同,這部東京教父有著很鮮明的故事性--三個住在東京街頭的流浪漢,在聖誕夜撿到了一個棄嬰,之後他們便決定要去尋找棄嬰的生父母。故事基調是寫實的,然而卻又並非完全寫實,片中嬰兒清子被小花稱作是「帶來奇蹟的天使」,而不可思議的巧合也確實一件又一件的發生。
尋找棄嬰生父母的主線故事,以及三個主角身上各自所攜帶的支線故事,在他們尋找嬰兒父母過程中交錯展開,作為喚起故事的角色們在瀰漫著懸疑氣氛的敘事線中接連登場。今敏一點一點鋪陳故事線索的手法很細緻也很高明,完全扣住了觀眾的心思,一步步緊湊地跟著鏡頭屏息驚呼。
覺得這部電影同時存在著極為現實又超現實的成分。以三位流浪漢作為主角,決定了鏡頭用何種角度來呈現東京這個都市。陰暗的街頭巷弄、廢墟、流浪漢居住的紙箱小屋、髒亂的住家空間......而片中對各個角色的故事背景設定也很寫實。因為沈迷酒精與賭博而拋下妻女的阿仁、從小就流落街頭的變性人小花、因為刺傷了警察父親而覺得無法再回到家中的少女美雪、不負責任沒有出息的另一半、因為流產的打擊而忍不住在醫院偷走嬰兒的幸子......每個人身上背負的故事都那麼沈重悲慘,但在這部片裡面,一種特意誇大、滑稽、超現實的表達方式,卻沖淡了那份悲慘。就如許多笑鬧劇的背後往往是悲劇那樣,片中所刻畫的沈重人生並不因為故事中引人發笑的片段而減少深刻,雖然每個人的故事都沒有說得太多,也不是用沉痛的方式去渲染、指陳,我們卻能夠在那有點魔幻而歡鬧的故事發展中,直視到那樣的悲傷。
「家」在哪裡?流浪漢三人組與一名被棄於路邊的嬰兒,他們是一群失去家、沒有家,或是有家卻不願回、不能回的人。故事的基調最終是走向溫馨的結局,幸子的另一半阻止她跳樓說願意重新來過、阿仁和女兒在醫院相遇解開多年的心結、嬰兒也回到了真正的爸媽身邊、美雪在電影最末也與爸爸相見......被小花命名為清子的嬰兒,彷彿真的是帶來奇蹟的天使般,讓 故事中的角色一個個尋回自己的家。回到家人身邊是否就代表著從此幸福完滿,我想這就交給觀眾們如何去相信了。然而看完後掛在心上的是,自始至終就失去家庭的小花要怎麼辦呢?如果美雪、阿仁、清子都回到家人身邊了,那麼孤零零的她又要何去何從?是否像她在片中所說的青鬼與紅鬼的故事,為了讓紅鬼能從此過著被眾人接納的日子,小花寧願成為青鬼,獨自離開村莊一直流浪下去?
(希望小花也能得到幸福啊~QQ)
覺得這真的是一部很好看的電影,單純作為一個故事來看也很好看,再往下去也有不同層次的東西也可以去想。真的開始崇拜今敏這位早逝的電影大師了~><下次來重看千年女優~QQ還有其他部!!
2016年11月23日 星期三
關於學程的一些
吼...晚點要去學程說明會分享QQ 覺得焦慮,覺得可怕,雖然不是什麼嚴肅的場合,也只要講個五分鐘就可以了,但要在一群老師教授和不認識的學弟妹面前發言實在太可怕了,雖然我是學程代表但在系上人脈薄弱啊嗚嗚嗚,嗚嗚嗚。
為了等一下可以順暢的講出一些東西,決定來寫寫自己修文創學程的心路歷程之真心話版本(?),寫完後再刪減成適合在那個場合講的版本(?)。
雖然我是主修文學與創作,但其實一直都沒有覺得自己是在主修這個學程的感覺(一開場就來真心話吧歐耶)。開始修比較多文創的課是從大二上開始,到大二下的時候決定接下來要主修文創。
但上完大二下的課之後,我開始後悔主修文創,開始認真思考要不要換主修。
原因是什麼呢?文創的課給我的感覺太「輕」了。修了一年文創的課,包括台灣文學史、散文鑑賞與習作、電影與視覺文化、性別書寫、鄉土誌與田野調查......卻覺得有種輕飄飄不踏實的感覺,似乎感覺不到文創做為一個專業學程,核心理念與訓練學生的核心目標究竟是什麼。這種感覺也不是只有我有,之前和另一個同學聊的時候發現她也這樣覺得。
簡單來說,就是覺得文創的課給我的感覺「很混」。我想也並不是老師不夠認真,也可能是上課方式或上課內容的問題,覺得修文創的課很難紮實的學到一些什麼東西,好像上課的內容都淺淺的,之前有學姊說過,她覺得修文創學程如果真的想學東西要自己多去外面學...。甚至於到後來,要跟人家開口說我是主修文創的,都會有點說不太出口,覺得修文創好像等於很廢(!?)
基於這種不踏實感,我開始想要換去主修社會學或人類學。但後來自己的策略選擇變成繼續留在文創學程,基本上把文創的課都當成副修的心態在修,每學期去修個一、兩門社會學、人類學或政治學之類比較重的課,然後副修文化研究,這樣即使去修其他學程的課,很多學分也都可以算進來。
基本上就是一個自己開闢奇怪道路的修課方式吧。雖然這在人社中,大概也不少見就是了。
仔細想來,在人社念書至今對我影響至深的課,都不是文創學程的。大一下修顧玉玲的「文化研究實作」讓我對看待議題、思索議題、討論與對話有非常大的啟發,對才大一懵懂無知的我來說,那時從老師每堂課和我們對話、討論的過程中,埋下了自己往後在思索社會、實踐、思索自己與社會的關係、看待社會議題時立場與關懷的基石。大二上修了陳瑞樺的「古典社會學理論」,雖然不敢說對古典社會學三大家都有清楚的了解,但至少聽到涂爾幹、韋伯、馬克思的時候不會再一頭霧水,而且最重要的是在唸這堂重到不行的理論課、每週讀一堆難解文本讀到快吐血然後生memo的過程中(然後每週上課再受到老師的聖光照耀回血),大大訓練了自己唸書與理解經典的能力。
再來就是應貴的課了,從大一第一次修他的日劇,新自由主義就開始糾纏我的大學生涯(?),一直到大二又修了他開的經典閱讀、到現在大三修他的跨領域對話......從一開始幾乎聽不太懂他在講什麼,到後來慢慢被啟發開始想要理解新時代的脈絡,為了想理解新時代而想進一步理解經濟生產的發展、文明意識的發展...等等的東西,到後來自己都不太在意自己究竟是被放在哪一個專業學科之下,而是當開始要去思索一個問題,我可能會去修人類學的課、社會學的課、政治學的課...從那個學科的角度去讀相關的東西時,也必須要意識到自己是在一個什麼背景下思考的。
ㄚㄚ結果打了大半天時間都快到了都還在講別的課還沒進入文創學程啦!!!結果快要變成應貴教的學習心得了啦。
回過頭來,我在文學創作中找到什麼,文學創作於我而言又是什麼呢?(轉折極硬)
還記得,最初開始修文創的課、決定主修文創,是基於一個很簡單的想法--與其寫一篇一千字概念抽象的報告,我寧願寫一篇同樣一千字的散文創作。(或小說創作,或詩,whatever)
讀完一大堆艱澀難懂的抽象理論,不如讀一篇楊逵描寫底層工人的小說來的那麼直接而讓你感到:「啊!事情就是這樣!」
文學,電影,紀錄片,或戲劇,可以呈現人的處境,與呈現人在這樣的處境下各種應對方式,它可能可以召喚群眾,可以提供一套行為模式,可以直接把人拉近情境中,作為一種認識與呈現的渠道。
我認為各種事情都是存在著許多無法被單一、平面化的複雜面向,而好的文學便能夠保留這種種的幽微在其中,這是一種不會被量化的,不會被理論化概念化而抽換掉的呈現。
對我來說,文學可以是一種實踐吧--一種你如何去向這世界提出自身關懷的實踐方式。而這是我所想選擇的實踐。
這並不是在說其他學科的理論不好、不用學啦,相反的我覺得去接觸其他學科很重要,這也是身在人社一個難得的機會,如何把在其他學科學到的東西映照在文學創作中,如何進行轉換。
我覺得文創學程最好的一點在於很多課都注重實作,老師會非常鼓勵你要創作,去寫出來,去拍出來。要去感受我們所身處的這個時代,而我們又是怎麼看的,然後最重要的是,把它寫出來。
如果修其他學科是提供我們如何看待世界的眼鏡,那修文創學程就是訓練我們能夠把我們看到的這些,用文學或影像呈現出來。
啊啊啊結果後面打得好破碎啊QQ 感覺自己有想法在那邊但是好難用完整的語言表達出來...結果打完還是不知道自己等一下要怎麼講(掩面哭)(焦慮死)
昨天和書琴老師提到自己對文創學程目前狀況的困惑和不滿(開課太少,和不清楚學程的核心目標),知道了目前主要的問題還是在於老師太少,課都開不太出來,讓人更難感受到文創學程當初設立的精神目標。知道系所有系所的難處,老師也說現在在努力聘人了,也謝謝我告訴她這個想法,會把這些意見帶回去。
極度凌亂的寫完這些Q__Q 希望等等講得出來啊啊啊
為了等一下可以順暢的講出一些東西,決定來寫寫自己修文創學程的心路歷程之真心話版本(?),寫完後再刪減成適合在那個場合講的版本(?)。
雖然我是主修文學與創作,但其實一直都沒有覺得自己是在主修這個學程的感覺(一開場就來真心話吧歐耶)。開始修比較多文創的課是從大二上開始,到大二下的時候決定接下來要主修文創。
但上完大二下的課之後,我開始後悔主修文創,開始認真思考要不要換主修。
原因是什麼呢?文創的課給我的感覺太「輕」了。修了一年文創的課,包括台灣文學史、散文鑑賞與習作、電影與視覺文化、性別書寫、鄉土誌與田野調查......卻覺得有種輕飄飄不踏實的感覺,似乎感覺不到文創做為一個專業學程,核心理念與訓練學生的核心目標究竟是什麼。這種感覺也不是只有我有,之前和另一個同學聊的時候發現她也這樣覺得。
簡單來說,就是覺得文創的課給我的感覺「很混」。我想也並不是老師不夠認真,也可能是上課方式或上課內容的問題,覺得修文創的課很難紮實的學到一些什麼東西,好像上課的內容都淺淺的,之前有學姊說過,她覺得修文創學程如果真的想學東西要自己多去外面學...。甚至於到後來,要跟人家開口說我是主修文創的,都會有點說不太出口,覺得修文創好像等於很廢(!?)
基於這種不踏實感,我開始想要換去主修社會學或人類學。但後來自己的策略選擇變成繼續留在文創學程,基本上把文創的課都當成副修的心態在修,每學期去修個一、兩門社會學、人類學或政治學之類比較重的課,然後副修文化研究,這樣即使去修其他學程的課,很多學分也都可以算進來。
基本上就是一個自己開闢奇怪道路的修課方式吧。雖然這在人社中,大概也不少見就是了。
仔細想來,在人社念書至今對我影響至深的課,都不是文創學程的。大一下修顧玉玲的「文化研究實作」讓我對看待議題、思索議題、討論與對話有非常大的啟發,對才大一懵懂無知的我來說,那時從老師每堂課和我們對話、討論的過程中,埋下了自己往後在思索社會、實踐、思索自己與社會的關係、看待社會議題時立場與關懷的基石。大二上修了陳瑞樺的「古典社會學理論」,雖然不敢說對古典社會學三大家都有清楚的了解,但至少聽到涂爾幹、韋伯、馬克思的時候不會再一頭霧水,而且最重要的是在唸這堂重到不行的理論課、每週讀一堆難解文本讀到快吐血然後生memo的過程中(然後每週上課再受到老師的聖光照耀回血),大大訓練了自己唸書與理解經典的能力。
再來就是應貴的課了,從大一第一次修他的日劇,新自由主義就開始糾纏我的大學生涯(?),一直到大二又修了他開的經典閱讀、到現在大三修他的跨領域對話......從一開始幾乎聽不太懂他在講什麼,到後來慢慢被啟發開始想要理解新時代的脈絡,為了想理解新時代而想進一步理解經濟生產的發展、文明意識的發展...等等的東西,到後來自己都不太在意自己究竟是被放在哪一個專業學科之下,而是當開始要去思索一個問題,我可能會去修人類學的課、社會學的課、政治學的課...從那個學科的角度去讀相關的東西時,也必須要意識到自己是在一個什麼背景下思考的。
ㄚㄚ結果打了大半天時間都快到了都還在講別的課還沒進入文創學程啦!!!結果快要變成應貴教的學習心得了啦。
回過頭來,我在文學創作中找到什麼,文學創作於我而言又是什麼呢?(轉折極硬)
還記得,最初開始修文創的課、決定主修文創,是基於一個很簡單的想法--與其寫一篇一千字概念抽象的報告,我寧願寫一篇同樣一千字的散文創作。(或小說創作,或詩,whatever)
讀完一大堆艱澀難懂的抽象理論,不如讀一篇楊逵描寫底層工人的小說來的那麼直接而讓你感到:「啊!事情就是這樣!」
文學,電影,紀錄片,或戲劇,可以呈現人的處境,與呈現人在這樣的處境下各種應對方式,它可能可以召喚群眾,可以提供一套行為模式,可以直接把人拉近情境中,作為一種認識與呈現的渠道。
我認為各種事情都是存在著許多無法被單一、平面化的複雜面向,而好的文學便能夠保留這種種的幽微在其中,這是一種不會被量化的,不會被理論化概念化而抽換掉的呈現。
對我來說,文學可以是一種實踐吧--一種你如何去向這世界提出自身關懷的實踐方式。而這是我所想選擇的實踐。
這並不是在說其他學科的理論不好、不用學啦,相反的我覺得去接觸其他學科很重要,這也是身在人社一個難得的機會,如何把在其他學科學到的東西映照在文學創作中,如何進行轉換。
我覺得文創學程最好的一點在於很多課都注重實作,老師會非常鼓勵你要創作,去寫出來,去拍出來。要去感受我們所身處的這個時代,而我們又是怎麼看的,然後最重要的是,把它寫出來。
如果修其他學科是提供我們如何看待世界的眼鏡,那修文創學程就是訓練我們能夠把我們看到的這些,用文學或影像呈現出來。
啊啊啊結果後面打得好破碎啊QQ 感覺自己有想法在那邊但是好難用完整的語言表達出來...結果打完還是不知道自己等一下要怎麼講(掩面哭)(焦慮死)
昨天和書琴老師提到自己對文創學程目前狀況的困惑和不滿(開課太少,和不清楚學程的核心目標),知道了目前主要的問題還是在於老師太少,課都開不太出來,讓人更難感受到文創學程當初設立的精神目標。知道系所有系所的難處,老師也說現在在努力聘人了,也謝謝我告訴她這個想法,會把這些意見帶回去。
極度凌亂的寫完這些Q__Q 希望等等講得出來啊啊啊
2016年11月19日 星期六
當初未發表而僅有片段的清理腸子文章
每次要跑台北,都想著難得花了車票錢,不如一次多看點東西。高中某段時期長跑展覽養成的窮酸習慣。(總是抱怨什麼展覽都在台北,新竹都沒有。老實說你根本沒那麼喜歡看展覽,一天內看兩場就已是極限,逼迫自己站在每張畫前細讀作品介紹,死不肯承認眼睛好痠小腿好痠腳底板好痛,多收藏了一張票根,內心實際獲得的飽足感卻比錢包裡那張被驗票員粗魯撕破的皺皺的票根還要單薄。)
所以這次還是提早了一、兩個小時出門,想著亂晃也罷,反正台北城花花繁華,多走兩步就有可能撞見什麼新奇事。卻在搭上客運沒過多久就開始覺得心情低落,到站腳踏下車那刻就想回家。欸,你從來不是什麼擅長流浪的酷女子,而是個很,定點的人。從來沒有到過什麼太遠的地方,那些看似無計畫趴趴亂走的奔波只是某種,裝飾的品味也好,某種想要證明自己還能走跑,證明自己的自由,可是如果你內心真正圓滿,又怎麼會愧於定點於一方?
想著自己可能得要在只履足過一次的陌生街道上單獨晃蕩,就不禁一陣洩氣。幸好朋友電話正好打來提早約在公館站見面,兩個人的晃蕩變得踏實。嘖嘖,想想,可能不是排斥一個人行動,而是排斥一個人在台北行動。
2016.2.22
所以這次還是提早了一、兩個小時出門,想著亂晃也罷,反正台北城花花繁華,多走兩步就有可能撞見什麼新奇事。卻在搭上客運沒過多久就開始覺得心情低落,到站腳踏下車那刻就想回家。欸,你從來不是什麼擅長流浪的酷女子,而是個很,定點的人。從來沒有到過什麼太遠的地方,那些看似無計畫趴趴亂走的奔波只是某種,裝飾的品味也好,某種想要證明自己還能走跑,證明自己的自由,可是如果你內心真正圓滿,又怎麼會愧於定點於一方?
想著自己可能得要在只履足過一次的陌生街道上單獨晃蕩,就不禁一陣洩氣。幸好朋友電話正好打來提早約在公館站見面,兩個人的晃蕩變得踏實。嘖嘖,想想,可能不是排斥一個人行動,而是排斥一個人在台北行動。
2016.2.22
2016年11月14日 星期一
跨領域課堂小記
由同學發言、隆哥筆記的精采黑板!
一開始腦袋有點跟不上,
不過有好多厲害學長思路清晰的發言讓人收穫滿滿,
九個學科都出現在黑板上太酷了。
第一單元,討論「家」的議題結束了,
接下來會進入「宗教」的議題。
第三次修應貴的課,感覺越來越能建立思考的路徑,覺得開心~
但離建立一套思考的體系還遠的很,繼續加油。
2016年11月11日 星期五
2016年11月10日 星期四
《君の名は》
食完日期:2016.11.05
上周末,基於一種很想出門走走卻出不了門的期中憂鬱,硬是去看了一部紀錄片和一部電影。
終於去看了你的名字,雖然新海誠是我國高中時期的偶像,尤其是在我還以成為漫畫家或動畫師為夢想的屁屁國中時期。那時會去網路上存一堆新海誠動畫的圖片,還要印出來貼在每一本基測的參考書上。(那陣子我們班很流行用這種方式來讓參考書變得比較不討厭XD)
因為覺得電影票很貴所以不太常去電影院的次數中,去看動畫電影的比例極高,通常都是基於愛才想著無論如何不能在大螢幕錯過。不過這次《你的名字》上映,一開始想去電影院看的意願沒有很高,一部分是因為廣告打的很兇,過去那種沒什麼人知道新海誠、只像是自己私藏的寶的心情消失了QQ(極幼稚), 而且另一方面又怕現在的自己再去看過去喜歡的東西時,眼光已經不一樣了,如果看完覺得失望怎麼辦...
就這樣拖到擔心它不知道何時會下檔,還是抱著朝聖少年偶像的心情去看了。
沒有抱什麼特別的預設,看得當下很專心都忘了吃買來的饅頭,看完當下覺得很喜歡。或許因為我是很容易被畫作或影像這類畫面呈現氛圍所打動的人,才會那麼喜歡新海誠。
例如我非常喜歡新海誠所呈現的天空和夜空,在他動畫中仰望天空的場景總有一種人被就那樣拋進宇宙中的感覺。
在看電影之前偶爾會瀏覽到一些對於這部的評論,包括一些對時間觀、災難、救贖、物件意涵等等方面的分析。然而自己看完的時候,倒沒什麼想到這方面的東西。自己在看完這部時所受到的感動,大概是又被喚起了那種對於「創作」的憧憬吧。
用動畫創造出一個世界,創造出許多許多的場景,創造出故事,這件事情曾經讓我非常非常嚮往,尤其是宮崎駿、新海誠和細田守這三位日本當代重要的動畫電影導演,是讓我立志成為一名創作者的初始(主要應該還是宮崎駿和新海誠,細田守是我比較晚才接觸的)。而看完《你的名字》,可以說是又喚起了當初那種滿滿的憧憬,一種被撼動的對於創作的熱切渴望。
這輩子大概是沒什麼機會成為動畫師或漫畫家了,然而還是期許自己,能在生活中持續耕耘出屬於自己的「創作」。
P.S. 電影結束後,繼續坐在位子上聽完片尾曲,看著大螢幕上跑過一串串製作團隊的名單,突然想到高三那年和夏寧去電影院看風起,看完後我們也是這樣蜷在位子上聽片尾曲,然後感嘆著:製作一部動畫需要好多好多的人啊!
那時的我們,都正在為未來與夢想掙扎。好久沒有和夏寧聯絡了,雖然最近似乎有些聯絡的機會,卻一直提不起勇氣。
真的能夠像從前那樣,若無其事地對她說聲:「嘿!」然後如往常那般無厘頭的相處嗎?可是,這兩年中我們都已經變了那麼多,已經不是從前的我們了。這樣時空的距離令自己感到害怕。
但其實我是多麼想,再一次和妳成為朋友啊。
《遠山的呼喚》(遙かなる山の呼び聲)
食完日期:2016.11.10
偶然在電視上轉到,覺得是近期看到最好看的電影,
對人的情感處理得非常含蓄細膩。
覺得這篇分析寫得很好:通俗劇的典範《遠山的呼喚》—情感的含蓄與委婉
自己在看的時候比較沒有意識到對男子陽剛氣質的推崇這部分(除了在民仔住院不在家的夜晚,田島對來和他一起睡覺的武志說「身為男人在這世界上很多事情是只能忍耐的」的時候有覺得小小的WTF,不過這部是1980年的電影,以現在眼光看來政治不正確的話,放在那個時空的電影下,似乎也不用看的那麼苛刻)
另外,電影中所呈現北海道的曠野草原景色,真的好美好美,又好孤寂的讓人心痛啊!
2016年11月3日 星期四
雜雜
〈不要放棄〉
說起來好像變成一個超級容易放棄的人,針對群體、人與人間的關係。因為太容易磨人,在不知道該怎麼辦的時候,乾脆消極的全都不要了。可是這方面往往又是最令人懊悔的,當發現其實放棄只是在假裝不需要,而其實自己有多麼欲求的時候。
〈兩日三社區〉
我又在發呆了。該寄來的信沒寄來。晚上竹蓮上課,明天晚上關新上課,但我都不知道自己要上些什麼。簡直像是武器沒拿好鎧甲不會穿就要硬著頭皮站到前線去。
下午懷著超級鬱悶的心情到光明社區,兩周不見阿嬤阿姨們各個摸了我的臉說唉呀瘦了一圈接著提供各種養身妙方與叮嚀,稍稍回復鬱悶之心(約回復20%)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