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久違地跑步了,跑得很舒服,覺得慢跑的時候特別適合思考~
最近在讀陳雪的《戀愛課》,試著重新思考與人結伴的關係。今天一邊跑著時候,一邊想著昨天聽到的「要照顧好自己」,這句話,覺得這是一種對對方的祝福,代表著即便我此時不能在你身邊,不能照顧你,但還是希望你有能力把自己照顧好。我在想,真心為對方好、希望對方過得幸福快樂,並不是要把對方照顧得無微不至,不斷為對方做事,甚至替對方承擔一切。而是讓彼此都能成為,一個成熟完整的自我,具有能夠承擔、面對、照顧自己的能力。
想著就會聯想到,這好像可以類比成培力、賦權(empowerment),人們藉由在團體、組織中參與及學習的機制,而開始具有自己替自己爭取權利、進行發言的意識與能力,脫離「需要被幫助」的角色,開始能自己幫助自己、甚至去幫助他人。
愛情是不是也能這樣看呢?人們在這段關係中,是藉由彼此的陪伴與相處來進行培力,讓彼此練習如何愛人、被愛、信任、寬容、同理......使這些能力更加成熟,而不是單方面的期望「被照顧」、「被救贖」,畢竟沒有人能永遠在你身邊把你呵護地好好的。就像在一個社區中外力介入的力量難以長久,終究必須靠著內部的人自己產生力量去動起來。(這樣的類比好像有點跳tone,可是我還是覺得很貼切XD)愛情的關係中,也不能總是依靠著對方的給予,依賴著卻失去自立的能力,相反的,正是需要在關係中學著讓自己變得更獨立及自由。自身遭遇得困難並不能單靠著他人的幫助就解決,自己也需要有要解決它的決心及動作。
愛是互相培力,不是拯救,不管是意圖拯救或要求拯救。
2017年11月29日 星期三
2017年11月28日 星期二
要照顧好自己
今天晚上,因為Y的邀約,在台南市區和W及好久不見的C見面,吃燒烤敘舊。這場邀約其實是為了Y要研究風起的報告,但久沒見,大多在閒聊近況。說起來會認識Y、W和C,都是大一時傻呼呼地加入風起而開始的緣分。雖然後來陸續退出,幾經變動波折,現在風起也正式宣告停刊、解散、改組。其實大家這幾年做風起都做得有些痛苦,或許就像W說得,組織並不讓人感覺到自己有被培力、有成就感而很開心地待下去,只是因為人情理念種種覺得「不得不做」而去燃燒自己。大概幾乎所有待過風起的大家,都因為疲倦、覺得不行了、沒有方向、明知組織遇到障礙卻無從解決,而或明或暗說要退出過。有人毅然地就退出了,有人還是浮浮沉沉地待到了現在。
說到風起,大概每個人都能夠說出一大堆組織的不足和缺點。我大概到大二後,開始去願景跑訪調做百年香山,就慢慢從風起淡出了,後來偶爾回去開個會、做個美編、吃個聚餐,到大三明白說我因為個人規劃要退出,說了兩次,卻好像沒人真當我退出,繼續把我加在擺攤的群組裡,開會也持續揪我,讓我困惑又困擾。不是不喜歡大家,能和大家聚在一起吃個飯聊個天玩個桌遊還是很開心的,畢竟在人社幾乎我最熟的人,都在風起了,不希望大家的人際關係就這樣散去,但又知道自己是真的不想繼續做這件事了。就這樣礙著人情,還是留在對話框裡,只是就沉默著不再支援活動,偶爾還是會因為沒去支援而感到些些愧疚(但我就說過要退出了啊......)
今日聚餐,聽到Y說風起是他大學時唯一一直在做的一件事,W和C半認真半開玩笑地擦淚說真感動,風起真是耽誤了我跟Y的大學青春(因為我們從剛上大一沒多久就加入,一直牽扯不清到了現在啊)他們也說,待的不開心就快點退出吧,真的不必勉強自己待在一個組織。
W是創立風起的元老之一。C是當初將風起扶植成一個壯大組織的靈魂人物(我也是被C一手推坑地就加入還當美編啊!)如今他們都去別的地方做了許多不同的事。有點恍惚地想起那好像很遠很遠了的記憶場景。沒有自己據點的我們,一大群人聚在物理館地下室開會,那時的我們無知又充滿了熱情,但一年一年過去,待在風起越來越讓人迷惘、無力、疲倦。這是一種回不去的疲倦,覺得無法再從做這件事中得到什麼東西,也難以再從自己身上榨出一滴血。並不是發生了什麼不愉快的衝突,但就是,組織本身面臨了問題,像慢性病,而沒人能大刀闊斧地根治重整其病根。
但也不得不說,風起著實成為了我們一些人往其他地方去的墊腳石。要不是因為風起,我也不會開始練習做排版、做美編,不會去做百年香山,不會接觸社造、認識在新竹做社造的人、擁有這麼多實作的機會。雖然無法繼續待下去,但最初的風起,在這裡相識、合作的人們,仍然是令人眷戀的珍貴回憶。我依然由衷地感謝風起提供了一個,讓我們這些經驗零大菜鳥小大一,能夠去嘗試、練習的場域,雖然是很辛苦的,許多時候也是無頭緒的,但我們確實在這裡或多或少成長著。想要乾脆地退出,希望它在無法繼續下去的時候毅然結束。或許多少也希望,這個令人時而又愛又恨,但大抵來說回想是帶著溫情的組織,能不要結束地太淒涼吧。
這場飯局的氣氛,其實有些低迷。Y和W都是狀況容易不好的人,而且一不好就會非常不好那種。只是吃頓飯,我都有點被低迷感染。說起來人社的人好像很容易陷入這種低迷,有時候我覺得大家好像不太知道怎麼照顧自己,或是忘記要照顧自己,然後等到察覺的時候就已經跌到好深好深的地方去了。
C說,要照顧好自己。最近我也努力在做這件事,在生活上、心理上,照顧好自己,讓自我成熟起來,多給一些自信,在各方面讓自己過得好一點。許多時候不知道怎麼承接,也可能承接不了,但多希望Y和W也能多照顧自己一點,能好好吃飯,睡得飽,能好好的活著。
要照顧好自己。大概是近期覺得,聽到最溫暖,也最需要力量的一句話。代表你要去用心地看見、開始願意接納自己,從而產生出力量,並能承接住自我。就算會哭得唏哩嘩啦,也要一邊哭一邊把自己餵飽。吃完飯後Y馬上要搭客運回新竹去了,那個我暫時離開的辛苦生活。我獨自走回車站搭車,一邊消化掉晚餐累積的低迷。現在的我大概有點承受不了低迷,比較需要正面能量的澆灌。儘管如此,還是很高興能和久未見的你們見面,知道你們的近況。
說到風起,大概每個人都能夠說出一大堆組織的不足和缺點。我大概到大二後,開始去願景跑訪調做百年香山,就慢慢從風起淡出了,後來偶爾回去開個會、做個美編、吃個聚餐,到大三明白說我因為個人規劃要退出,說了兩次,卻好像沒人真當我退出,繼續把我加在擺攤的群組裡,開會也持續揪我,讓我困惑又困擾。不是不喜歡大家,能和大家聚在一起吃個飯聊個天玩個桌遊還是很開心的,畢竟在人社幾乎我最熟的人,都在風起了,不希望大家的人際關係就這樣散去,但又知道自己是真的不想繼續做這件事了。就這樣礙著人情,還是留在對話框裡,只是就沉默著不再支援活動,偶爾還是會因為沒去支援而感到些些愧疚(但我就說過要退出了啊......)
今日聚餐,聽到Y說風起是他大學時唯一一直在做的一件事,W和C半認真半開玩笑地擦淚說真感動,風起真是耽誤了我跟Y的大學青春(因為我們從剛上大一沒多久就加入,一直牽扯不清到了現在啊)他們也說,待的不開心就快點退出吧,真的不必勉強自己待在一個組織。
W是創立風起的元老之一。C是當初將風起扶植成一個壯大組織的靈魂人物(我也是被C一手推坑地就加入還當美編啊!)如今他們都去別的地方做了許多不同的事。有點恍惚地想起那好像很遠很遠了的記憶場景。沒有自己據點的我們,一大群人聚在物理館地下室開會,那時的我們無知又充滿了熱情,但一年一年過去,待在風起越來越讓人迷惘、無力、疲倦。這是一種回不去的疲倦,覺得無法再從做這件事中得到什麼東西,也難以再從自己身上榨出一滴血。並不是發生了什麼不愉快的衝突,但就是,組織本身面臨了問題,像慢性病,而沒人能大刀闊斧地根治重整其病根。
但也不得不說,風起著實成為了我們一些人往其他地方去的墊腳石。要不是因為風起,我也不會開始練習做排版、做美編,不會去做百年香山,不會接觸社造、認識在新竹做社造的人、擁有這麼多實作的機會。雖然無法繼續待下去,但最初的風起,在這裡相識、合作的人們,仍然是令人眷戀的珍貴回憶。我依然由衷地感謝風起提供了一個,讓我們這些經驗零大菜鳥小大一,能夠去嘗試、練習的場域,雖然是很辛苦的,許多時候也是無頭緒的,但我們確實在這裡或多或少成長著。想要乾脆地退出,希望它在無法繼續下去的時候毅然結束。或許多少也希望,這個令人時而又愛又恨,但大抵來說回想是帶著溫情的組織,能不要結束地太淒涼吧。
這場飯局的氣氛,其實有些低迷。Y和W都是狀況容易不好的人,而且一不好就會非常不好那種。只是吃頓飯,我都有點被低迷感染。說起來人社的人好像很容易陷入這種低迷,有時候我覺得大家好像不太知道怎麼照顧自己,或是忘記要照顧自己,然後等到察覺的時候就已經跌到好深好深的地方去了。
C說,要照顧好自己。最近我也努力在做這件事,在生活上、心理上,照顧好自己,讓自我成熟起來,多給一些自信,在各方面讓自己過得好一點。許多時候不知道怎麼承接,也可能承接不了,但多希望Y和W也能多照顧自己一點,能好好吃飯,睡得飽,能好好的活著。
要照顧好自己。大概是近期覺得,聽到最溫暖,也最需要力量的一句話。代表你要去用心地看見、開始願意接納自己,從而產生出力量,並能承接住自我。就算會哭得唏哩嘩啦,也要一邊哭一邊把自己餵飽。吃完飯後Y馬上要搭客運回新竹去了,那個我暫時離開的辛苦生活。我獨自走回車站搭車,一邊消化掉晚餐累積的低迷。現在的我大概有點承受不了低迷,比較需要正面能量的澆灌。儘管如此,還是很高興能和久未見的你們見面,知道你們的近況。
讓人整顆心都暖起來的印花樂
上周天氣最冷的那幾天,跑去台中表妹家蹭吃贈睡住了好幾日。週四那天表妹去參加學校的運動會,我就自己騎腳踏車在台中閒晃,原本想找新手書店,意外晃進了勤美綠道旁邊一排老屋活用的「綠光計劃」商店街,其中一家是印花樂的實體店面,之前因為在臉書看到有人分享在地品牌和麥當勞合作經驗的文章,而知道了印花樂,覺得他們的圖案很美、很可愛,好奇之下就走進店內。
顧店的店員是一個女孩(說女孩有點怪,因為她看起來年紀比我大,不過用女孩形容很適合~)一走進去,她就很熱情地招呼:「之前有聽過印花樂嗎?」接著向我介紹他們的品牌。我很害怕瀏覽商品的時候店員在旁邊「盯哨」,尤其抱著「逛逛就好」的心情時,店員逼太緊壓力會超大。一開始她湊過來時我也有點退卻、不知所措,便微笑點頭應對。
店裡同時還有兩、三組客人在參觀,店員姊姊向我介紹一會兒後,又跑去招呼其他客人,一下跑這一下跑那,有點手忙腳亂的樣子。雖然一開始有點害怕,不過發現她在介紹產品時,散發出一種,真心喜歡這些產品、認同這個品牌的理念、覺得這些東西很好而想盡力推薦給他人的傻勁、拼命勁,因而便不會對她的熱情介紹感到緊繃、不快。
趁著她招呼其他客人,我便悠哉地逛著各種布包產品、各種花色的布料,覺得他們的圖案都設計得非常漂亮,印得也很精緻,而且幾乎都是用台灣在地的元素來製作圖樣,像是八哥、煙火、鐵窗、磁磚......超級喜歡~原本不打算花錢的我,在店員姊姊的推薦下,忍不住敗了花窗圖案的便利貼和紙膠帶,想說買不起大東西,買些小東西支持也好。結帳時店員姊姊拿出再生品,也就是用他們原本有瑕疵而淘汰的產品重新再製的東西,一樣看起來很有品質!但價格很便宜!於是又腦波弱地買了一個袋子,宣告失血......店員姊姊挑了一個很可愛的回收紙袋幫我把東西裝起來,還多送了我兩張明信片,超級開心~
覺得很欣賞店員姊姊的工作態度,很有活力,又細心地做著她的工作,招呼客人時給人感覺不像成熟老練、只想賺你錢的銷售員,而能讓人感受到她的真心,感受到她喜歡著她的工作、為之工作的品牌,認真做著並引以為傲。覺得很棒,遇到這樣的店員,連帶著對印花樂的好感也直線上升(而且東西做得真的很好啊!)甚至忍不住想著,如果我也能到印花樂工作就好了!
就算不是到印花樂工作,也很希望能夠找到一個認同、喜歡的公司,然後像店員姊姊那樣開心努力地工作著啊!
顧店的店員是一個女孩(說女孩有點怪,因為她看起來年紀比我大,不過用女孩形容很適合~)一走進去,她就很熱情地招呼:「之前有聽過印花樂嗎?」接著向我介紹他們的品牌。我很害怕瀏覽商品的時候店員在旁邊「盯哨」,尤其抱著「逛逛就好」的心情時,店員逼太緊壓力會超大。一開始她湊過來時我也有點退卻、不知所措,便微笑點頭應對。
店裡同時還有兩、三組客人在參觀,店員姊姊向我介紹一會兒後,又跑去招呼其他客人,一下跑這一下跑那,有點手忙腳亂的樣子。雖然一開始有點害怕,不過發現她在介紹產品時,散發出一種,真心喜歡這些產品、認同這個品牌的理念、覺得這些東西很好而想盡力推薦給他人的傻勁、拼命勁,因而便不會對她的熱情介紹感到緊繃、不快。
趁著她招呼其他客人,我便悠哉地逛著各種布包產品、各種花色的布料,覺得他們的圖案都設計得非常漂亮,印得也很精緻,而且幾乎都是用台灣在地的元素來製作圖樣,像是八哥、煙火、鐵窗、磁磚......超級喜歡~原本不打算花錢的我,在店員姊姊的推薦下,忍不住敗了花窗圖案的便利貼和紙膠帶,想說買不起大東西,買些小東西支持也好。結帳時店員姊姊拿出再生品,也就是用他們原本有瑕疵而淘汰的產品重新再製的東西,一樣看起來很有品質!但價格很便宜!於是又腦波弱地買了一個袋子,宣告失血......店員姊姊挑了一個很可愛的回收紙袋幫我把東西裝起來,還多送了我兩張明信片,超級開心~
覺得很欣賞店員姊姊的工作態度,很有活力,又細心地做著她的工作,招呼客人時給人感覺不像成熟老練、只想賺你錢的銷售員,而能讓人感受到她的真心,感受到她喜歡著她的工作、為之工作的品牌,認真做著並引以為傲。覺得很棒,遇到這樣的店員,連帶著對印花樂的好感也直線上升(而且東西做得真的很好啊!)甚至忍不住想著,如果我也能到印花樂工作就好了!
就算不是到印花樂工作,也很希望能夠找到一個認同、喜歡的公司,然後像店員姊姊那樣開心努力地工作著啊!
我最喜歡洋芋片
我最喜歡吃洋芋片
欲罷不能的一片又一片
高油又高鹽
可是一吃洋芋片心情就好好
好的不得了
開心也想吃
不開心也想吃
晚上特別想吃
配電視又更好吃
從來不會吃不下
或不想吃
這篇文怎麼那麼廢
因為我正在吃洋芋片
卡滋卡滋
覺得很幸福
欲罷不能的一片又一片
高油又高鹽
可是一吃洋芋片心情就好好
好的不得了
開心也想吃
不開心也想吃
晚上特別想吃
配電視又更好吃
從來不會吃不下
或不想吃
這篇文怎麼那麼廢
因為我正在吃洋芋片
卡滋卡滋
覺得很幸福
所以替它寫篇文章
謝謝它讓我那麼幸福
2017年11月26日 星期日
黑色平原
你在黑色平原的邊際上移動。黑色平原,沒有邊界,伸向遠方陷落的地平線。
黑色平原,只看的到黑色的馬路與樹影,與少少的路燈,與鐵道,與你奔馳的輪子。
在黑色平原上移動的時刻,總像是冒險。就像二十一歲的冬天,獨自揹著一顆重重的大背包,搭了一整天的車,橫越半個島嶼,透過火車窗外看到的,那整片的,深沉,巨大,安靜,穩穩托住其上的一切,托住飛躍的你,與不安的心跳。那麼黑,可是讓人那麼安心,那麼平靜。
二十二歲的你,騎著兩輪摩托車,來回奔馳於島嶼另一端黑色的平原。平原上沒有高樓,沒有喧囂的燈火,只有一畝畝沉澱腳下的田畦,數不盡的蟬聲與蛙鳴。沒有邊界的黑夜的風,沁涼卻不刺骨。所有的徬徨心事,都被這片黑色接納而入。世界是黑色的,你也是黑色的,是這巨大的溫柔的大地的一部分,蜷伏著,放鬆著。你覺得自己像胎兒,那麼脆弱又堅韌,從此再也不怕世界末日了。
你從此成為黑色平原的一部分。黑色平原從此也成為你的一部分。或是在高樓間,在窄仄的巷道,在山巔或海岸,在所有心臟不安地鼓譟起來的時刻。黑色平原會緩緩攤開你的心臟,像一隻粗糙、沁涼又炙熱的大手,一點一點,輕柔地撫平揪緊的皺褶。
黑色平原,只看的到黑色的馬路與樹影,與少少的路燈,與鐵道,與你奔馳的輪子。
在黑色平原上移動的時刻,總像是冒險。就像二十一歲的冬天,獨自揹著一顆重重的大背包,搭了一整天的車,橫越半個島嶼,透過火車窗外看到的,那整片的,深沉,巨大,安靜,穩穩托住其上的一切,托住飛躍的你,與不安的心跳。那麼黑,可是讓人那麼安心,那麼平靜。
二十二歲的你,騎著兩輪摩托車,來回奔馳於島嶼另一端黑色的平原。平原上沒有高樓,沒有喧囂的燈火,只有一畝畝沉澱腳下的田畦,數不盡的蟬聲與蛙鳴。沒有邊界的黑夜的風,沁涼卻不刺骨。所有的徬徨心事,都被這片黑色接納而入。世界是黑色的,你也是黑色的,是這巨大的溫柔的大地的一部分,蜷伏著,放鬆著。你覺得自己像胎兒,那麼脆弱又堅韌,從此再也不怕世界末日了。
你從此成為黑色平原的一部分。黑色平原從此也成為你的一部分。或是在高樓間,在窄仄的巷道,在山巔或海岸,在所有心臟不安地鼓譟起來的時刻。黑色平原會緩緩攤開你的心臟,像一隻粗糙、沁涼又炙熱的大手,一點一點,輕柔地撫平揪緊的皺褶。
2017年11月10日 星期五
與人相處的修練
或許是源於從小的內向個性,使人相處、互動、對話,對我來說是需要非常「用力」的一件事。我必須竭盡所能地接收、理解對方話語、動作傳遞出來的訊息,再很用力地思考自己該做出什麼樣的回應。因此對我來說,「與人互動」可以說是從我國小,甚至幼稚園,打從踏出家裡這個小世界之外,與「社會」、「他人」接觸後就開始的,一生磨練的功課。
經過漫長的練習,我從最一開始沉默、安靜,讓幼稚園老師憂心忡忡拉著我媽要她帶我去看醫生(因為我一整天在幼稚園都沒有開口講話)、在國小被班上男生罵「啞巴」然後回家傷心地大哭、總是許願自己有一天能夠「開竅」,成為像班上那些活潑耀眼的風雲人物一樣,說話幽默風趣、交到好多朋友,不必總是在有人好不容易向自己搭話時,支支吾吾不會回答。不必總是憂心自己是不是無法表現地討喜,讓人喜歡我、願意和我交談、和我做朋友。
就這樣一直練習著,磨練著,然後我漸漸學會了搞笑,學會在和他人交談時做出機智幽默的回應來得到笑聲。「搞笑」是我取得與社會接軌的重要武器,我明白了適時地譁眾取寵所能博得的注意與喜愛。我將搞笑的技能用力地安進了自己的個性中,許多時候甚至以為這樣的裝瘋賣傻天生就是我的一部分。整個國中到高中時期,我努力成為一個討人喜歡的諧星,而那樣似乎也真的挺快樂的。
到了大學後,我發現自己的諧星裝扮漸漸地退去。在清大,深深感覺到大家都是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存在,每個人都獨自走在自己的路上,忙忙碌碌走在校園內,都各自有著要前往的方向、要完成的事情,而交會總是短暫的、隨機的。不再像國高中時期,與一群人非自願地關在一個班級中朝夕相處(美其名為「緣分」),在大學,你隨時可以從一個團體中抽離,人與人的關係是那麼流動自由。同時,要形成一個穩固的團體,也是這麼的不可能。
這樣的環境,既讓我安心,又讓我不安。我不再需要為了讓自己,在一個班級中的人際位置取得「一席之地」,而焦慮不已。如果感覺到這群人與自己頻率不合,我完全可以自由地離開。我大可不必勉強自己進行社交,如果那讓我感到不自在。上課,吃飯,種種事項,完全都可以自己來。
需要「用力」的去與人相處,過去於我而言,是個「不得不」的選擇。因為我生活在學校班級裡,如果不想要被排擠、被視作一個沒有朋友的可憐蟲,就必須加入人際關係的食物鏈(國中時的我,真心覺得校園中的人際關係可比食物鏈,關於一切頂端與底層的爭奪求生,真實殘酷)不管怎麼說你就是被困在這個班級中。
但是在大學,你突然發現自己可以選擇「淡出」。淡出既有的人際圈,淡出他人的注視,不必為了取得好的人際位置而費力社交,大可以輕輕鬆鬆地享受一個人的自在舒適。當需要驅使自己「用力」去與人交往的因素不存在了,你發現自己開始漸漸回到過去那個,安靜,內向的樣子。不想去社交的時候就不去。不想說話的時候就不說。不想跟人面對面的時候就自己躲起來。
上在大學後,你學到了十分風行的「邊緣人」一詞,並開始踩上一個邊緣的位置。邊緣人甚至成了某種自我標誌的認同,當有人大呼自己邊緣,總有另一群同樣自稱邊緣的人跳出來彼此取暖。曾與友人討論這樣的現象,他慎重地說:「真正的邊緣是連訴說邊緣的對象都沒有。」
是啊。在這個人人個體的環境裡,多少人從此失去聲音?
你安心地優游在不需社交的大學生活中。你不參加任何聯誼性質的活動,與人之間的交流多半來自課堂報告或是共同工作之類任務性質的合作。相對來說 ,與所有人保持友好的禮貌性距離,不給太多,也不要求太多,在需要的範圍中點頭致意即可。
然後過了一段時間,你發現,真真實實的「孤單」不時開始爬上你的手腳,你的全身。你發現身邊越來越少那種,可以彼此傾訴真心話的人,可以討論私密的煩惱的人,可以不為什麼理由突然一起跑去做無厘頭事情的人,可以三不五時聚在一起溫馨相處的人......。
可以「承接」住彼此存在的人們。在這個個體群聚,而非彼此連結的環境中,那樣具有支撐性功能的人際關係消失了。你發現原來與人之間存在著任務以外的連結是這麼重要。發現原來自己是很渴望有一群朋友的,可以一起在冬至煮湯圓吃、可以一起出去玩、可以一起交換禮物、可以一起......相信彼此會陪著彼此,存在著讓人無比安心相信的那樣一群朋友。而那樣的關係,事實上確實是需要費點力氣的。要與人建立起連結,要維持,要深入認識彼此,需要花時間,花心力去了解對方,去持續地經營彼此間的關係。
這學期來到南藝,又讓我深刻思考、體會起人際相處之於我的修練。
發現南藝和清大的氛圍很不同,在這邊因為每個系的人數少、整個學校的人也少,發現同一個系裡同學間、不同年級間的人都彼此熟識,大家的關係很緊密,走在路上很少看到落單的人,「孤獨」的氛圍在這邊並不像清大那樣濃厚,更多時候是看到一群人愉快地相處。
但我在這裡依然感到孤獨,或許是一種「外人」的身分感太強烈,讓我至今感到難以自然地融入既有的學生之間。而且,上大學以來因為不必勉強用力與人交往,這方面的能力似乎大大退步。我覺得自己又回到接近最初那個不知如何與人應對的樣子,面對不熟識的對象,總是小心翼翼、費勁心思去想著自己該怎麼回應互動,也不太敢主動開口去搭訕、認識。許多時候是個往回內縮的狀態,覺得害怕、退卻的時候,便又躲回自己的小世界。
把自己拋到一個全然陌生的環境中,更加考驗起與人交往的不擅長。感到苦惱、迷惘,同時也察覺自己處在一個,希望與人保持一定的距離以維持自己空間,同時又渴望歸屬與緊密的矛盾之中。
暑假時跟表妹騎腳踏車環島,行至花蓮時,一連兩晚借住在表妹的學姊家。表妹暑假時在花蓮實習了兩個月,在那借住的兩晚中,看到了表妹與實習公司的前輩們之間建立了深厚的情誼跟歸屬。看著他們相處,感到一種羨慕、失落悄悄刺痛了我。如果是我的話,習慣與人拉開距離的我,是不是就沒有辦法像這樣,純粹地與人靠近、發展出如此緊密的關係?是不是就不配得擁有這樣的歸屬?
如果與人相處是我的修練,至今我依然站在這條修練的道路上。依然在學著如何去打開自己的心,如何坦率,如何鬆開自己,如何讓他人進入我的內心,如何勇敢地展示自己的弱點。
經過漫長的練習,我從最一開始沉默、安靜,讓幼稚園老師憂心忡忡拉著我媽要她帶我去看醫生(因為我一整天在幼稚園都沒有開口講話)、在國小被班上男生罵「啞巴」然後回家傷心地大哭、總是許願自己有一天能夠「開竅」,成為像班上那些活潑耀眼的風雲人物一樣,說話幽默風趣、交到好多朋友,不必總是在有人好不容易向自己搭話時,支支吾吾不會回答。不必總是憂心自己是不是無法表現地討喜,讓人喜歡我、願意和我交談、和我做朋友。
就這樣一直練習著,磨練著,然後我漸漸學會了搞笑,學會在和他人交談時做出機智幽默的回應來得到笑聲。「搞笑」是我取得與社會接軌的重要武器,我明白了適時地譁眾取寵所能博得的注意與喜愛。我將搞笑的技能用力地安進了自己的個性中,許多時候甚至以為這樣的裝瘋賣傻天生就是我的一部分。整個國中到高中時期,我努力成為一個討人喜歡的諧星,而那樣似乎也真的挺快樂的。
到了大學後,我發現自己的諧星裝扮漸漸地退去。在清大,深深感覺到大家都是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存在,每個人都獨自走在自己的路上,忙忙碌碌走在校園內,都各自有著要前往的方向、要完成的事情,而交會總是短暫的、隨機的。不再像國高中時期,與一群人非自願地關在一個班級中朝夕相處(美其名為「緣分」),在大學,你隨時可以從一個團體中抽離,人與人的關係是那麼流動自由。同時,要形成一個穩固的團體,也是這麼的不可能。
這樣的環境,既讓我安心,又讓我不安。我不再需要為了讓自己,在一個班級中的人際位置取得「一席之地」,而焦慮不已。如果感覺到這群人與自己頻率不合,我完全可以自由地離開。我大可不必勉強自己進行社交,如果那讓我感到不自在。上課,吃飯,種種事項,完全都可以自己來。
需要「用力」的去與人相處,過去於我而言,是個「不得不」的選擇。因為我生活在學校班級裡,如果不想要被排擠、被視作一個沒有朋友的可憐蟲,就必須加入人際關係的食物鏈(國中時的我,真心覺得校園中的人際關係可比食物鏈,關於一切頂端與底層的爭奪求生,真實殘酷)不管怎麼說你就是被困在這個班級中。
但是在大學,你突然發現自己可以選擇「淡出」。淡出既有的人際圈,淡出他人的注視,不必為了取得好的人際位置而費力社交,大可以輕輕鬆鬆地享受一個人的自在舒適。當需要驅使自己「用力」去與人交往的因素不存在了,你發現自己開始漸漸回到過去那個,安靜,內向的樣子。不想去社交的時候就不去。不想說話的時候就不說。不想跟人面對面的時候就自己躲起來。
上在大學後,你學到了十分風行的「邊緣人」一詞,並開始踩上一個邊緣的位置。邊緣人甚至成了某種自我標誌的認同,當有人大呼自己邊緣,總有另一群同樣自稱邊緣的人跳出來彼此取暖。曾與友人討論這樣的現象,他慎重地說:「真正的邊緣是連訴說邊緣的對象都沒有。」
是啊。在這個人人個體的環境裡,多少人從此失去聲音?
你安心地優游在不需社交的大學生活中。你不參加任何聯誼性質的活動,與人之間的交流多半來自課堂報告或是共同工作之類任務性質的合作。相對來說 ,與所有人保持友好的禮貌性距離,不給太多,也不要求太多,在需要的範圍中點頭致意即可。
然後過了一段時間,你發現,真真實實的「孤單」不時開始爬上你的手腳,你的全身。你發現身邊越來越少那種,可以彼此傾訴真心話的人,可以討論私密的煩惱的人,可以不為什麼理由突然一起跑去做無厘頭事情的人,可以三不五時聚在一起溫馨相處的人......。
可以「承接」住彼此存在的人們。在這個個體群聚,而非彼此連結的環境中,那樣具有支撐性功能的人際關係消失了。你發現原來與人之間存在著任務以外的連結是這麼重要。發現原來自己是很渴望有一群朋友的,可以一起在冬至煮湯圓吃、可以一起出去玩、可以一起交換禮物、可以一起......相信彼此會陪著彼此,存在著讓人無比安心相信的那樣一群朋友。而那樣的關係,事實上確實是需要費點力氣的。要與人建立起連結,要維持,要深入認識彼此,需要花時間,花心力去了解對方,去持續地經營彼此間的關係。
這學期來到南藝,又讓我深刻思考、體會起人際相處之於我的修練。
發現南藝和清大的氛圍很不同,在這邊因為每個系的人數少、整個學校的人也少,發現同一個系裡同學間、不同年級間的人都彼此熟識,大家的關係很緊密,走在路上很少看到落單的人,「孤獨」的氛圍在這邊並不像清大那樣濃厚,更多時候是看到一群人愉快地相處。
但我在這裡依然感到孤獨,或許是一種「外人」的身分感太強烈,讓我至今感到難以自然地融入既有的學生之間。而且,上大學以來因為不必勉強用力與人交往,這方面的能力似乎大大退步。我覺得自己又回到接近最初那個不知如何與人應對的樣子,面對不熟識的對象,總是小心翼翼、費勁心思去想著自己該怎麼回應互動,也不太敢主動開口去搭訕、認識。許多時候是個往回內縮的狀態,覺得害怕、退卻的時候,便又躲回自己的小世界。
把自己拋到一個全然陌生的環境中,更加考驗起與人交往的不擅長。感到苦惱、迷惘,同時也察覺自己處在一個,希望與人保持一定的距離以維持自己空間,同時又渴望歸屬與緊密的矛盾之中。
暑假時跟表妹騎腳踏車環島,行至花蓮時,一連兩晚借住在表妹的學姊家。表妹暑假時在花蓮實習了兩個月,在那借住的兩晚中,看到了表妹與實習公司的前輩們之間建立了深厚的情誼跟歸屬。看著他們相處,感到一種羨慕、失落悄悄刺痛了我。如果是我的話,習慣與人拉開距離的我,是不是就沒有辦法像這樣,純粹地與人靠近、發展出如此緊密的關係?是不是就不配得擁有這樣的歸屬?
如果與人相處是我的修練,至今我依然站在這條修練的道路上。依然在學著如何去打開自己的心,如何坦率,如何鬆開自己,如何讓他人進入我的內心,如何勇敢地展示自己的弱點。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