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在南藝宿舍的最後一晚。昨天結束了最後兩堂課,纖維編結跟基礎纖維的評圖,就宣告正式放寒假了。花了兩天晚上收拾好宿舍,東西幾乎是來的時候兩倍的量(想當初還抱著自己要一切從簡、把東西數量降到最低的想法)今天把車騎去台南火車站寄,順道去找浚名,之後再搭火車搭公車回學校。
昨天基礎纖維評圖結束後,找老師拍了畢袍的照片,拍完又留在教室跟老師聊了許久的天,聽老師分享她以材料為媒介參與社區工作的經歷、關於設計與設計背後反映的時代脈動、學習與專業......得到蠻多啟發的一段談話,包括像是進到社區時的自我定位,「外人」這個身分其實就像是一個攪拌棒,能夠攪拌起社區本有的人事物,並不需要告訴他們要去做什麼,不是要為了拿到錢而追著計劃跑,跑完卻只是很表面的複製,地方的發展很需要「時間」的發酵,需要漫長的「等」,但我們的政策卻是很難以這麼長的時間尺度來看待社區發展的。
老師還邀我下學期回來當她教樂齡課程編藺草的助教,有三個禮拜三堂課。雖然路程遠,但覺得是很難得的機會,很想答應。看來我很快又有藉口可以回來了!
接著又回到木工廠,大椅子已經完成,猶豫了一會兒鼓起勇氣想要找木工老師一起拍照,結果老師笑笑著拒絕,說他不喜歡拍照。他說就是一個緣分啦,很多人很多學生畢業了也再也不會再見到面了,拍照他也從來不看的。遇到有人對你好,就記得再回饋給其他人,也要對別人好。將來對社會有貢獻,他就覺得夠了。
一直想著要怎麼回報老師又送我木頭又幫我完成椅子,想著要寫卡片啊送禮物啊......但其實老師瀟瀟灑灑的,大概不喜歡收卡片也不喜歡收禮吧。聽著老師這段話,默默地接收下了,也放開胸懷。很多時候遇到他人的善待,總惶恐著是否能夠回報給對方,若遇無法及時給予回報,便會感到心理不安定。但其實啊,即便當下可能難以回報回饋,但把這份善待好好地記在內心,在自己有能力有機會的時候,將之回饋給他人、回饋給社會,便能讓這份善意無限地存在、無限地存續下去吧。
離開木工廠,心裡頭同時對別離感傷著,同時也好像逐漸明白了,要怎麼面對這份感傷。一直是一個很害怕告別,害怕失去的人,總想緊抓著所有自覺珍貴的事物。但人活在世界上,就是不斷與各種人事物交會著,每場交會都是一個緣分。沒有什麼是能永久緊抓在身邊的。認識到生命的有限,能在告別的時候更瀟灑、更坦然接受每個最後一眼嗎?只需將這份美好放在心上,然後對下一個遇到的人事物也帶著美好的心,這樣就夠了。
晚上騎車前往六甲覓食,一邊想著下次能再像這樣騎車在官田的鄉間小路、六甲的小鎮街道上,不知是什麼時候了?一邊覺得好喜歡眼中所見的一切,好不捨啊。吃了昨天才發現的好好吃的擔仔意麵,又去跟賣鹽酥雞的阿嬤買了最喜歡的薯條和百頁豆腐,結帳時阿嬤跟之前一樣給了我很溫暖的笑容,我也回給她一個大大的笑容。
有緣的話,會再相會的。這幾天不斷在心裡,對著眼前的人事物,說了好多次這句話。一面感受著不捨,一面放鬆地接受緣分的流轉。因為每個美好的相遇與善待,而願意成為更好的人。
2018年1月23日 星期二
2018年1月20日 星期六
餞別火鍋
昨天晚上是和李薇、奕瑾相約的期末火鍋會,早上先和奕瑾去市場買了食材和湯底,下午回到木工廠繼續做木工,晚上再去李薇家。
原本只單純覺得是慶祝期末(快要)結束的小聚會,吃用當歸湯底煮的好好吃好好吃的一大鍋料,吃得飽飽後到客廳,沒想到奕瑾翻開筆電,開始播了一部她特地剪的、以我為主角的影片......影片中的我在木工廠做木工、在布工教室編漁網結、在市場買水果、在大凍山頂和大家一起唱歌、在六甲小吃店門口和狗玩...居然都是她們之前錄下的片段,這才明白今天不只是單純的吃火鍋,還是我的歡送會,眼淚也非預期地就這樣飆了出來。
那刻突然領悟到,對呀再過幾天我就要離開南藝、離開台南了,離開這些溫暖朋友相伴的日子,離開這個已經堆堆積積起踏實生活的地方,一邊覺得好難過好難過好捨不得而止不住眼淚,一邊又覺得天啊我怎麼會哭得這麼誇張而笑出來,結果變成亂七八糟又哭又笑搞不清楚在哭還是在笑(她們在一旁看我這樣子笑得很誇張)
哭著想著怎麼就要離開了,同時感受到的是在這裡的日子過得太好太好了。想著當初曾經掙扎一番,想要放棄交換,而最終還是來了,一開始來的時候真的好徬徨,好寂寞,漫無目標,害怕陌生的環境陌生的學習陌生的人,時時把自己龜縮起來,不敢打開內心讓世界走進。
十一月心碎傷心的時候,冠瑜彥廷李薇邀約去走了一趟大凍山,帶著一堆水果食物到山頂彈吉他唱歌,忘掉所有時間,沿路撿檳榔葉鞘,下山後又開開心心去吃了好好吃的薑母鴨。生活彷彿是以那趟大凍山為轉捩點,雙腳開始在此處落地,開始與他人連結,獲得好多關心與承接。和奕瑾夜衝關子嶺、做洛神花果醬、和李薇去逛六甲夜市、做香蕉蛋糕、吃早餐、新營電影趴;和冠瑜借腳踏車在附近淺山四處騎、去嘉義和關子嶺攀岩;和從小的好鄰居好朋友在台南見面、和高中同學去安平拍畢業照;常常回高雄去看阿公阿嬤、爬爬南部的山.......
走在南藝校園中不再讓我心慌,踏實地在木工廠做整天的木工、和老師哈啦;上山採月桃接觸到了自然素材編織的領域,也發現自己對編織的濃厚興趣;做榫接、編藺草、看紀錄片、練鋼琴。騎著摩托車悠悠晃過官田、善化、麻豆、六甲的鄉間小路,在市場買菜,和阿姨阿伯聊天,被一堆好吃的食物養胖......
因為修的課少,也沒什麼外務,因而能夠有許多完整的時間,做自己當下想做的事。花了許多許多的時間,在生活本身,沒有太多的論述思辨,卻時時感受著,實踐著。與其說是到一所大學交換,更像是來到一個新的地方,過一個不一樣的生活。
一切緣分的交織讓我來到這裡,當初大一時在清大結識李薇,埋下到南藝交換的種子。來之前一片迷惘,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來,不知道想要、又會獲得什麼。在這裡與許多認真生活的人相處,於是也開始學著怎麼認真生活。學著勇於求教,不害怕自己沒做過的或不懂的,多問多學。在日常中一點一點整理著混亂的內心,累積力量。
我過得太好,太好了。當離開的日子近了,每每騎車走路時看著眼前的街道,就會忍不住想著要離開這個我好喜歡的日常了。廣闊的天空、稻田,無限延伸的地平線,金黃的日出橘紅的日落,小鎮上一間間小店家,常去逛的五金百貨行,可愛阿嬤賣的炸薯條,常停的紅綠燈,天橋下的車站,清晨的大霧,夜裡滿天的星,好亮的月亮,黑色的平原...此番尋常看似不起眼的風景,於我而言如此、如此珍貴,以後再難忘記。
好快的就要離開了,總覺得還有好多東西來不及學的,好多角落沒探索到的。這半年所生活的地方,於我本是一塊空白的地圖,不過從今以後,會佔據心裡一塊溫暖的部分吧。要將在這裡獲得經驗、技藝、體會化為種子帶著走,將來會在人生的某時某刻發芽的吧。
心裡的感受,難以精確化為文字記述,只能寫得這麼不知所云。努力寫下只怕有天仍會被複雜困難的生活淹沒而淡忘。想要讓自己記住,有這麼一段日子在那裏,永遠會是溫柔堅定的呼喚,呼喚我回頭,被那純粹的、金黃的、美麗的冬日南部暖陽照得滿身,然後滿足地微笑。
2018年1月18日 星期四
月桃葉與相遇的男孩
今天晚上去新營曬書店,參加月桃編織課,是上次教採月桃的老師。自從參加上回的採月桃課程,就覺得整個人像被電到一樣,被自然素材、纖維編織迷住,做這件事情的時候,可以感覺到「這大概就是我的命中注定」那樣的喜愛吧~雖然有了這個初次被電到的體驗,但下一步卻不太清楚可以從何管道繼續去學習,也有點可惜上回上課沒有多搭訕老師一點,問多一點學習的方法。
這次看到老師會去曬書店上課,想著自己就要離開台南了,剛好榫接期末也評完,有個小段落,就把握機會去上課。到新營後走路去曬書店,先在一樓的漫步日光買了肖想很久的司康跟磅蛋糕,再去二樓書店報到。離上課還有許久時間,就在書店逛逛,很喜歡曬書店的布置、書的擺設跟選書,看到好多感覺好棒的書。自從之前修了出版課後,就開始了多在書店買書的習慣,尤其遇到很喜歡的獨立書店,更是覺得要買書支持一下(絕對不是在合理化買書欲跟藏書癖~)逛一逛之後突然很有買詩集的fu,就買了一本波戈拉的詩集(其實我不太讀詩的,讀詩總是容易分心,但波戈拉的詩卻是少數很能專注一首一首讀的)
今天的課是教雙層月桃的平面編,其實我覺得自己真的還蠻有編織天賦的哈哈哈哈(自己說不害羞)學起來總是不太費力,月桃的雙層編真的蠻特別,跟之前課堂上教的紙編比起來又多出許多小眉角,很有趣。兩個小時的課結束後,鼓起勇氣問老師,如果之後想要繼續學習自然編織,有沒有什麼管道,老師建議我如果還沒有很確定自己要從哪個角度切入、確定要走自然編織,先不要花太多錢跟太多時間,一定要去上某某人的課之類的,可以先去找書看、廣泛地學習。(老師說他開這樣的課其實是要開給那些有錢有閒的人上的哈)
其實如果要真正深入的學,應該是要像老師那樣以田野調查為基礎,深入地方去找耆老學習吧,不過那需要花時間建立關係與信任,是一種關係之間的互相來往,就跟做田野研究或是拍紀錄片都是一樣的。
會對自然素材的編織著迷,不只單純對編織的興趣,還因為自然素材是直接生長於土地的,與土地、土地上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接觸自然素材與編織的同時,也是在認識背後的文化。雖然還不太確定自己想切入的角度為何,又會鑽研到多深入,但確切的,是做這件事會讓自己純然地投入與開心,是以後會想繼續繼續下去的。
聊完之後,老師載我和另一個一起上課要回台南市的男生去車站,坐在老師的小貨車車斗上,開始跟他攀談,他說他是南大英文系的學生,跟我同年,在搭車同行的短短路程上不知不覺就聊了很多,聊了戲劇、文學、各自系所的學習、台南生活的零零碎碎、未來志向......那是一段讓人覺得十分投緣、覺得「我們一定能成為好朋友吧!」的交談,看著火車一站一站即將抵達拔林,我開始有點緊張,想著是否要拿出手機留下彼此的聯絡方式,不然此番萍水相逢,一下了火車,大概是很難再相遇了。但同時又覺得拿出手機要求加好友的舉動,是否顯得太過輕浮草率?一方面是在交談中察覺到對方是個細膩敏感的人,深怕此舉太過唐突冒犯,另一方面想的是,就算加了好友又如何?讓我覺得好珍貴的是此時彼此間的交談,但將這相識的關係就此綁縛在FB或LINE好友上,又有何意義?能讓這樣的交談重現嗎?覺得即便加了好友,以我對人際的謹慎大概也不會主動聯絡,反而讓這好友關係掛在那邊半生不熟地徒留名稱,那倒不如就用瀟灑的態度,視這番同路為緣分,如果以後還有緣再遇到,再開心地打招呼吧......
火車到了拔林,我起身說再見,很高興認識你。火車停妥車門開啟,走下車門那一刻之前,腦中還在擺擺蕩蕩地想著這些事。最終還是就這樣下車了,如果是生活圈有重疊的人,大概真的能夠繼續深交而後成為好朋友吧!但僅有這段車廂內的交談,也是一件很愉快的、會好好記住的緣分。
這次看到老師會去曬書店上課,想著自己就要離開台南了,剛好榫接期末也評完,有個小段落,就把握機會去上課。到新營後走路去曬書店,先在一樓的漫步日光買了肖想很久的司康跟磅蛋糕,再去二樓書店報到。離上課還有許久時間,就在書店逛逛,很喜歡曬書店的布置、書的擺設跟選書,看到好多感覺好棒的書。自從之前修了出版課後,就開始了多在書店買書的習慣,尤其遇到很喜歡的獨立書店,更是覺得要買書支持一下(絕對不是在合理化買書欲跟藏書癖~)逛一逛之後突然很有買詩集的fu,就買了一本波戈拉的詩集(其實我不太讀詩的,讀詩總是容易分心,但波戈拉的詩卻是少數很能專注一首一首讀的)
今天的課是教雙層月桃的平面編,其實我覺得自己真的還蠻有編織天賦的哈哈哈哈(自己說不害羞)學起來總是不太費力,月桃的雙層編真的蠻特別,跟之前課堂上教的紙編比起來又多出許多小眉角,很有趣。兩個小時的課結束後,鼓起勇氣問老師,如果之後想要繼續學習自然編織,有沒有什麼管道,老師建議我如果還沒有很確定自己要從哪個角度切入、確定要走自然編織,先不要花太多錢跟太多時間,一定要去上某某人的課之類的,可以先去找書看、廣泛地學習。(老師說他開這樣的課其實是要開給那些有錢有閒的人上的哈)
其實如果要真正深入的學,應該是要像老師那樣以田野調查為基礎,深入地方去找耆老學習吧,不過那需要花時間建立關係與信任,是一種關係之間的互相來往,就跟做田野研究或是拍紀錄片都是一樣的。
會對自然素材的編織著迷,不只單純對編織的興趣,還因為自然素材是直接生長於土地的,與土地、土地上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接觸自然素材與編織的同時,也是在認識背後的文化。雖然還不太確定自己想切入的角度為何,又會鑽研到多深入,但確切的,是做這件事會讓自己純然地投入與開心,是以後會想繼續繼續下去的。
聊完之後,老師載我和另一個一起上課要回台南市的男生去車站,坐在老師的小貨車車斗上,開始跟他攀談,他說他是南大英文系的學生,跟我同年,在搭車同行的短短路程上不知不覺就聊了很多,聊了戲劇、文學、各自系所的學習、台南生活的零零碎碎、未來志向......那是一段讓人覺得十分投緣、覺得「我們一定能成為好朋友吧!」的交談,看著火車一站一站即將抵達拔林,我開始有點緊張,想著是否要拿出手機留下彼此的聯絡方式,不然此番萍水相逢,一下了火車,大概是很難再相遇了。但同時又覺得拿出手機要求加好友的舉動,是否顯得太過輕浮草率?一方面是在交談中察覺到對方是個細膩敏感的人,深怕此舉太過唐突冒犯,另一方面想的是,就算加了好友又如何?讓我覺得好珍貴的是此時彼此間的交談,但將這相識的關係就此綁縛在FB或LINE好友上,又有何意義?能讓這樣的交談重現嗎?覺得即便加了好友,以我對人際的謹慎大概也不會主動聯絡,反而讓這好友關係掛在那邊半生不熟地徒留名稱,那倒不如就用瀟灑的態度,視這番同路為緣分,如果以後還有緣再遇到,再開心地打招呼吧......
火車到了拔林,我起身說再見,很高興認識你。火車停妥車門開啟,走下車門那一刻之前,腦中還在擺擺蕩蕩地想著這些事。最終還是就這樣下車了,如果是生活圈有重疊的人,大概真的能夠繼續深交而後成為好朋友吧!但僅有這段車廂內的交談,也是一件很愉快的、會好好記住的緣分。
2018年1月17日 星期三
做木工的夜晚
有點久沒來這裡寫字了,今天在木工廠待到十二點半,用砂紙磨木頭磨到快睡著,終於完成了榫接課期末作業的燈具。回來後用一下電腦,開始聽張懸talking的影片,聽著聽著又不想睡了,覺得很想寫寫字,雜亂也好。
最近幾天都在努力做木工,除了修課作業的燈具之外,還要完成一張很大很大的椅子,因為實在懂得太少,只要遇到老師就一直巴著問下一步的作法,老師不只送我木頭,還幫我刨木、拼板,都讓我覺得很感謝又很不好意思,覺得應該要在完成後好好表達感謝,但現在還想不到可以怎麼做。
其實做木工的感覺還挺踏實的,急不來只能一點一點耐心地慢慢前進,一急就壞事。看到東西慢慢成形,儘管仍是生澀笨拙留有許多不完美手工痕跡的作品,但想到這是出自自己雙手,就覺得不管怎麼樣我都超級愛,大概是在敲敲打打製作的過程中也有投入愛吧!
轉眼在南藝的日子只剩下倒數一個禮拜,有點緊張,不知道能不能完成一些離開前想完成的東西。以後還有機會做木工嗎?一學期學的東西還是好少、還是有好多好多可以學學不完的東西。將這些種子帶在身上,往前走的時候,遇到合適的雨水和土壤就會發芽的吧。
做木工耗體力,不知不覺就吃得好多,中午跟奕瑾去六甲吃雞肉飯、買了一顆大木瓜,晚上先在創基的成品發表派對吃了怪樂窯的麵包和披薩,又在大崎吃了山一樣高的炒飯和餛飩湯,還意外被材質系的老師請客。(吃這麼多還被請真不好意思)入冬以來真的是胃口大開,很容易餓也越吃越多,體重也好好的上升了,可以感覺到脂肪的堆積,期末的忙碌結束後要好好運動,把得來的脂肪轉化成肌肉!
想到剛來南藝的時候,對環境很陌生,一言一行都感到不自在不安心,現在已經能夠鬆鬆的,自在地待在這裡的空間。
附上晚上聽到的好喜歡好喜歡的安溥一段話:
「沒有什麼需要再選擇的了,需要你選擇的東西其實一定都是妳可以放棄的東西。如果還有更不能放棄的東西那就更不需要拿出來講。」
「永遠去為自己選擇當下你想或不想做什麼事情,我保證你會遇到更多不一樣,因為你的選擇帶來的感受,而這些感受會幫助你的生命變得更加真實,然後也因為這樣,我們會在這個世界上遇到更多,像我們一樣真實的人。
珍惜活著的每一刻,通常我們活得越好,到告別的那一刻,越不需要理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Y_viun5sdU&list=FLhfMkBcpt6DoT-eFtQk522w&index=2
最近幾天都在努力做木工,除了修課作業的燈具之外,還要完成一張很大很大的椅子,因為實在懂得太少,只要遇到老師就一直巴著問下一步的作法,老師不只送我木頭,還幫我刨木、拼板,都讓我覺得很感謝又很不好意思,覺得應該要在完成後好好表達感謝,但現在還想不到可以怎麼做。
其實做木工的感覺還挺踏實的,急不來只能一點一點耐心地慢慢前進,一急就壞事。看到東西慢慢成形,儘管仍是生澀笨拙留有許多不完美手工痕跡的作品,但想到這是出自自己雙手,就覺得不管怎麼樣我都超級愛,大概是在敲敲打打製作的過程中也有投入愛吧!
轉眼在南藝的日子只剩下倒數一個禮拜,有點緊張,不知道能不能完成一些離開前想完成的東西。以後還有機會做木工嗎?一學期學的東西還是好少、還是有好多好多可以學學不完的東西。將這些種子帶在身上,往前走的時候,遇到合適的雨水和土壤就會發芽的吧。
做木工耗體力,不知不覺就吃得好多,中午跟奕瑾去六甲吃雞肉飯、買了一顆大木瓜,晚上先在創基的成品發表派對吃了怪樂窯的麵包和披薩,又在大崎吃了山一樣高的炒飯和餛飩湯,還意外被材質系的老師請客。(吃這麼多還被請真不好意思)入冬以來真的是胃口大開,很容易餓也越吃越多,體重也好好的上升了,可以感覺到脂肪的堆積,期末的忙碌結束後要好好運動,把得來的脂肪轉化成肌肉!
想到剛來南藝的時候,對環境很陌生,一言一行都感到不自在不安心,現在已經能夠鬆鬆的,自在地待在這裡的空間。
附上晚上聽到的好喜歡好喜歡的安溥一段話:
「沒有什麼需要再選擇的了,需要你選擇的東西其實一定都是妳可以放棄的東西。如果還有更不能放棄的東西那就更不需要拿出來講。」
「永遠去為自己選擇當下你想或不想做什麼事情,我保證你會遇到更多不一樣,因為你的選擇帶來的感受,而這些感受會幫助你的生命變得更加真實,然後也因為這樣,我們會在這個世界上遇到更多,像我們一樣真實的人。
珍惜活著的每一刻,通常我們活得越好,到告別的那一刻,越不需要理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Y_viun5sdU&list=FLhfMkBcpt6DoT-eFtQk522w&index=2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