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2018年1月18日 星期四

月桃葉與相遇的男孩

今天晚上去新營曬書店,參加月桃編織課,是上次教採月桃的老師。自從參加上回的採月桃課程,就覺得整個人像被電到一樣,被自然素材、纖維編織迷住,做這件事情的時候,可以感覺到「這大概就是我的命中注定」那樣的喜愛吧~雖然有了這個初次被電到的體驗,但下一步卻不太清楚可以從何管道繼續去學習,也有點可惜上回上課沒有多搭訕老師一點,問多一點學習的方法。

這次看到老師會去曬書店上課,想著自己就要離開台南了,剛好榫接期末也評完,有個小段落,就把握機會去上課。到新營後走路去曬書店,先在一樓的漫步日光買了肖想很久的司康跟磅蛋糕,再去二樓書店報到。離上課還有許久時間,就在書店逛逛,很喜歡曬書店的布置、書的擺設跟選書,看到好多感覺好棒的書。自從之前修了出版課後,就開始了多在書店買書的習慣,尤其遇到很喜歡的獨立書店,更是覺得要買書支持一下(絕對不是在合理化買書欲跟藏書癖~)逛一逛之後突然很有買詩集的fu,就買了一本波戈拉的詩集(其實我不太讀詩的,讀詩總是容易分心,但波戈拉的詩卻是少數很能專注一首一首讀的)

今天的課是教雙層月桃的平面編,其實我覺得自己真的還蠻有編織天賦的哈哈哈哈(自己說不害羞)學起來總是不太費力,月桃的雙層編真的蠻特別,跟之前課堂上教的紙編比起來又多出許多小眉角,很有趣。兩個小時的課結束後,鼓起勇氣問老師,如果之後想要繼續學習自然編織,有沒有什麼管道,老師建議我如果還沒有很確定自己要從哪個角度切入、確定要走自然編織,先不要花太多錢跟太多時間,一定要去上某某人的課之類的,可以先去找書看、廣泛地學習。(老師說他開這樣的課其實是要開給那些有錢有閒的人上的哈)

其實如果要真正深入的學,應該是要像老師那樣以田野調查為基礎,深入地方去找耆老學習吧,不過那需要花時間建立關係與信任,是一種關係之間的互相來往,就跟做田野研究或是拍紀錄片都是一樣的。

會對自然素材的編織著迷,不只單純對編織的興趣,還因為自然素材是直接生長於土地的,與土地、土地上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接觸自然素材與編織的同時,也是在認識背後的文化。雖然還不太確定自己想切入的角度為何,又會鑽研到多深入,但確切的,是做這件事會讓自己純然地投入與開心,是以後會想繼續繼續下去的。

聊完之後,老師載我和另一個一起上課要回台南市的男生去車站,坐在老師的小貨車車斗上,開始跟他攀談,他說他是南大英文系的學生,跟我同年,在搭車同行的短短路程上不知不覺就聊了很多,聊了戲劇、文學、各自系所的學習、台南生活的零零碎碎、未來志向......那是一段讓人覺得十分投緣、覺得「我們一定能成為好朋友吧!」的交談,看著火車一站一站即將抵達拔林,我開始有點緊張,想著是否要拿出手機留下彼此的聯絡方式,不然此番萍水相逢,一下了火車,大概是很難再相遇了。但同時又覺得拿出手機要求加好友的舉動,是否顯得太過輕浮草率?一方面是在交談中察覺到對方是個細膩敏感的人,深怕此舉太過唐突冒犯,另一方面想的是,就算加了好友又如何?讓我覺得好珍貴的是此時彼此間的交談,但將這相識的關係就此綁縛在FB或LINE好友上,又有何意義?能讓這樣的交談重現嗎?覺得即便加了好友,以我對人際的謹慎大概也不會主動聯絡,反而讓這好友關係掛在那邊半生不熟地徒留名稱,那倒不如就用瀟灑的態度,視這番同路為緣分,如果以後還有緣再遇到,再開心地打招呼吧......

火車到了拔林,我起身說再見,很高興認識你。火車停妥車門開啟,走下車門那一刻之前,腦中還在擺擺蕩蕩地想著這些事。最終還是就這樣下車了,如果是生活圈有重疊的人,大概真的能夠繼續深交而後成為好朋友吧!但僅有這段車廂內的交談,也是一件很愉快的、會好好記住的緣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