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2018年1月23日 星期二

我將告別的

今天是在南藝宿舍的最後一晚。昨天結束了最後兩堂課,纖維編結跟基礎纖維的評圖,就宣告正式放寒假了。花了兩天晚上收拾好宿舍,東西幾乎是來的時候兩倍的量(想當初還抱著自己要一切從簡、把東西數量降到最低的想法)今天把車騎去台南火車站寄,順道去找浚名,之後再搭火車搭公車回學校。

昨天基礎纖維評圖結束後,找老師拍了畢袍的照片,拍完又留在教室跟老師聊了許久的天,聽老師分享她以材料為媒介參與社區工作的經歷、關於設計與設計背後反映的時代脈動、學習與專業......得到蠻多啟發的一段談話,包括像是進到社區時的自我定位,「外人」這個身分其實就像是一個攪拌棒,能夠攪拌起社區本有的人事物,並不需要告訴他們要去做什麼,不是要為了拿到錢而追著計劃跑,跑完卻只是很表面的複製,地方的發展很需要「時間」的發酵,需要漫長的「等」,但我們的政策卻是很難以這麼長的時間尺度來看待社區發展的。

老師還邀我下學期回來當她教樂齡課程編藺草的助教,有三個禮拜三堂課。雖然路程遠,但覺得是很難得的機會,很想答應。看來我很快又有藉口可以回來了!

接著又回到木工廠,大椅子已經完成,猶豫了一會兒鼓起勇氣想要找木工老師一起拍照,結果老師笑笑著拒絕,說他不喜歡拍照。他說就是一個緣分啦,很多人很多學生畢業了也再也不會再見到面了,拍照他也從來不看的。遇到有人對你好,就記得再回饋給其他人,也要對別人好。將來對社會有貢獻,他就覺得夠了。

一直想著要怎麼回報老師又送我木頭又幫我完成椅子,想著要寫卡片啊送禮物啊......但其實老師瀟瀟灑灑的,大概不喜歡收卡片也不喜歡收禮吧。聽著老師這段話,默默地接收下了,也放開胸懷。很多時候遇到他人的善待,總惶恐著是否能夠回報給對方,若遇無法及時給予回報,便會感到心理不安定。但其實啊,即便當下可能難以回報回饋,但把這份善待好好地記在內心,在自己有能力有機會的時候,將之回饋給他人、回饋給社會,便能讓這份善意無限地存在、無限地存續下去吧。

離開木工廠,心裡頭同時對別離感傷著,同時也好像逐漸明白了,要怎麼面對這份感傷。一直是一個很害怕告別,害怕失去的人,總想緊抓著所有自覺珍貴的事物。但人活在世界上,就是不斷與各種人事物交會著,每場交會都是一個緣分。沒有什麼是能永久緊抓在身邊的。認識到生命的有限,能在告別的時候更瀟灑、更坦然接受每個最後一眼嗎?只需將這份美好放在心上,然後對下一個遇到的人事物也帶著美好的心,這樣就夠了。

晚上騎車前往六甲覓食,一邊想著下次能再像這樣騎車在官田的鄉間小路、六甲的小鎮街道上,不知是什麼時候了?一邊覺得好喜歡眼中所見的一切,好不捨啊。吃了昨天才發現的好好吃的擔仔意麵,又去跟賣鹽酥雞的阿嬤買了最喜歡的薯條和百頁豆腐,結帳時阿嬤跟之前一樣給了我很溫暖的笑容,我也回給她一個大大的笑容。

有緣的話,會再相會的。這幾天不斷在心裡,對著眼前的人事物,說了好多次這句話。一面感受著不捨,一面放鬆地接受緣分的流轉。因為每個美好的相遇與善待,而願意成為更好的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