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2023年9月16日 星期六

獨處/分離焦慮

今日依然沒能好好工作,儘管已經進度延遲了。

時不時仍有陣陣難過情緒湧上。很簡單做著洗衣服、晾衣服、煮飯、洗碗的家事時,都會突然有,「我現在正一個人生活著喲!」這樣的念頭飄過,然後就感到很難受。

雖然好像比較明白了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狀況,但要能夠克服跟消化,還是沒辦法立刻做到的事情呢。



最近一直一直在感受有關獨處與孤獨感的事情。

一直自覺是很需要獨處、也喜歡獨處的人,但沒想到當有大量大量無盡的獨處時間降臨,也會變成一件很可怕的事。獨處時,少了他人分散注意力,容易將所有的注意力放在「自我」上,而過度巨大膨脹的自我意識,其實會造成很多問題。

「......但是獨處、沒有其他事情需要我們的注意力時,心理原本雜亂無章的面貌就出現了。因為無所事事,思緒開始亂竄,最後往往停留在最痛苦或是最煩惱的事上。除非知道懂得駕馭自己的思緒,否則專注力總會落在當下最苦惱的事上。這些痛苦有真實的,也有想像來的,有些則是近期的不滿,也有些是長期的積怨。...

為了避免這種狀況,大家會急著以隨手可得的資訊來填滿心靈,只要能將注意力從這些負面情緒挪開,做什麼都好。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許多人會花大量時間看電視,即使這麼做並不能帶來多大樂趣。跟其他刺激來源,像是閱讀、與他人交談或事發展嗜好相比,電視可以不斷提供容易獲得的資訊來吸引觀看者的注意力,而且耗費的精神能量是很低的。看電視時,就不必擔心隨意漂移的心靈會迫使他們去面對不想面對的問題,也難怪有人一旦選擇用這種方式來克服精神熵,要他們放棄這習慣是難上加難。」(《心流》P.182)

當所有的時間都可以自己支配時,照理說是一個全然自由的狀態,卻發現沒有能力賦予自己心靈的秩序,反而陷入思緒與精神能量的混亂發散,最後連自我都無法掌控。焦慮與痛苦的思緒會在這片混亂中輕易地蔓延,而為了逃避痛苦,只能轉而抓住一些隨手可以轉換注意力的短暫刺激(例如不斷地滑手機、看youtube),但這些外來的刺激也只是一時的,並不能協助建立內在秩序。

「為什麼獨處會帶給人這麼負面的體驗呢?根本原因還是在由內在控制心理並不容易。我們需要外在目標、外在刺激與外在的回饋,來讓注意力有個方向。缺乏外在訊息時,我們的注意力會開始游走,思緒也會變得混亂,最後導致第二章所提到的「精神熵」。」(《心流》P.250)

(精神熵:意識失序。進到意識的資訊與我們現有的意圖是衝突的,或是會讓我們分心而無法實現它的。失序狀況迫使我們將注意力用到不是目標的事物上,不再依照我們的意思接受安排,精神能量也因此變得沉滯而沒有效率。)

這的確也符合這陣子我的狀態,會不自覺地將大量的思緒,拿去想一些讓自己感到煩惱、痛苦的事情,即便事實上它們並不是那麼需要煩惱的事。當感到痛苦,又會無法控制地花很多時間滑手機、看一些無意義的速食資訊填補注意力、逃避痛苦。

過度巨大的自我意識,讓人過度將焦點放在自身的內心慾望與考量。當現實無法符合內在慾望,便會帶來挫折與壓力,對精神形成極大的干擾。對於壓力與挫折的反應變大、承受度降低,一些小事情就可以讓我沮喪很久、容易覺得自己一定做不到、做不好。

《心流》書中提到的解決方法,是試著「把焦點放在外在世界」。

「與周遭環境結合,不只是一種樂趣無窮的心流體驗,還是克服逆境的重要機制。首先,注意力不在自身時,不如意的事帶來的挫折對意識的干擾會小一點。一個人把焦點放在內在混亂時,最容易感受到精神熵;如果可以把焦點轉向周遭環境,壓力造成的破壞就會小一點。再者,一個人把注意力集中在環境時,會藉著精神能量的連結,成為它的一部分。這可以讓人更了解整個體系的狀態,遇到困難時也更能找到適應的方法。」(P.298)

「受到威脅時,我們很自然地會把精神能量轉向自我,想盡全力抵禦威脅。但是這種先天反應很容易影響我們的適應能力。它會加劇內心的動盪,使反應變得較不靈敏,甚至會使人孤立自己、遠離人群,獨自面對挫折。但是一個人如果持續留意周遭發生的事,就可能出現新契機、做出新反應,而不被生命的流動排除在外。」(P.300)

而對自己來說,目前「閱讀」與「書寫」,是最簡單可以幫助將焦點從內在混亂移開,投注在有意義的事物、建立精神秩序的事情。閱讀書本可以讓我去接觸自我以外的想法,跳脫既有的認知,而閱讀過程中需要去理解一些複雜性較高的資訊,也會讓我能夠集中專注力。而書寫,則是能將腦中亂飄的思緒慢慢沉澱下來的過程,書寫時意識不再關注混亂本身,而是轉移到「表達」上,而試圖將一件事表達清楚,就是一個讓意識回歸秩序的過程。



最近很想好好練習建立內在秩序,對自我內在的精神狀態與外在的生活自律,都能擁有更高的掌控力,讓我即便在獨處的狀態,也可以自由地將精神能量與專注力,投注在任何我想要投注的事物上,而不總是不受控的到處亂竄。

除此之外,似乎也慢慢了解並試著去接納,我對於與人失去連結會感到孤獨、渴望與他人建立更多連結的這件事。

走出自己的世界、去與他人交談、互動,對我來說是一件有點壓力與抗拒的事,因此有段時間我放任自己毫不用力,全然活在自己的世界,卻忽略其實我還是需要與人互動,而它其實能帶來許多意料之外的美好感受。

在獨自生活了比較長的時間之後,感到比起獨自生活,更喜歡與人一起生活--在生活上大大小小的事情,能夠互相照應支持的感覺。在獨自工作了很久之後,開始渴望有夥伴一起為同個目標努力、合作、互相切磋出火花的感覺。

和他人溝通、合作,時常需要耗費掉比起獨自作業更多的心力,過去的我寧願凡事自己來,省事省力省心,又可以完全依照自己想法。但現在漸漸有不同想法,和他人合作,才有機會突破個人的極限,去做到更多事情,那之中所需花費的心力與面對的挑戰,也是我不能再逃避,很想要練習的事。



昨天送伴侶去搭火車後,獨自回到車上,腦中忽然冒出一個詞:分離焦慮。拿出手機Google,看了幾篇文章,頓時有種恍然大悟的感受:原來我有分離焦慮!彷彿替自己難以解釋的悲傷狀態找到了一個命名。

對於與親密依附對象的分離,有一種「一旦分離,對方可能就不會再回來了」的過度焦慮與恐慌。不只是單純的「很想念對方」,而是會開始無止盡地胡思亂想。我會被拋棄,愛會消失,意外會發生。嚴重時惡夢連連,食慾變差,情緒崩潰想要阻止分離。

回想起來,好像一直都有這樣的問題,不論是在現在,還是過去的關係中,或大或小存在著。而我一直以來的應對方式,似乎是想辦法壓抑感受、轉移注意力、表現得更加獨立自主,甚至是主動與對方疏離、冷漠,並誤以為這樣就克服了分離焦慮。疏離與冷漠是想要迴避太過需要對方而帶來的心情起伏--你存不存在,都不會影響到我、都沒有關係。

閱讀依附理論相關的文章,其中針對母嬰關係做的「陌生情境測驗」,屬於「不安全型依附」的嬰兒,在母親離開房間一段時間再回來後,會出現的反應:無法輕易的被安撫,對母親抱持著憤怒及抗拒,但同時又極度渴望和母親接觸(焦慮型依附);或是對母親顯得疏離、冷淡、漠不關心(逃避型依附)。

感覺自己好像在缺乏安全感的情境中,有時候會是焦慮型的反應(憤怒、抗拒),更多時候是逃避型的反應(冷漠、疏離)。

分離焦慮與不安全的依附類型,都源自於童年經驗中被疏於照顧而衍生的不安全感,而這影響會延續到人長大後,各種與他人的關係中,尤其在與伴侶的關係最為明顯。

然而我實在很難回溯出自己童年中有什麼被疏於照顧的經驗(只依稀記得很小時候有段時間因父母工作,白天會被送去保母家;還有剛要去上幼稚園時都會感到非常抗拒跟焦慮)。相對來說「對負面情緒的壓抑與表達能力上的缺乏」,似乎是自己身上比較能看出來的問題。

當有負面情緒出現,如何能夠辨別並以正面的方式表達自身需求,是自己不太習慣做的事情。更常是表面上裝作沒事、心裡實際上卻非常介意。或是渴望對方能夠主動發現、並滿足自己的需要,如果我的需要無法被察覺跟滿足,心裡又感到失落,最後為了迴避失落的情緒,又變得疏離。

嘗試與伴侶「直接溝通」,或許是一個可以慢慢建立內在安全感的方式。及時提出明確具體的需求、被積極地傾聽與回應。增加這樣好的互動經驗,或許就慢慢能夠建立關係互動中的安全感,慢慢卸下心中深層的焦慮--關係是美好的,伴侶他會一直都在,即便暫時離開,他還是會再回來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