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知道釋放情緒有益身心健康,但總有一些情緒是比較難面對跟承認的,比如說,嫉妒就是一個很難的情緒,嫉妒讓我覺得自己很醜陋,我不喜歡嫉妒的自己,所以當嫉妒的情緒出現,很自然地就會想要壓制這個情緒。「這才沒什麼好嫉妒的,我才不會感到嫉妒呢!」明明心裡情緒奔騰湧動,已經快要火山爆發,還是會像這樣說服自己,把嫉妒的情緒匆忙揉成一團塞進抽屜的角落,不要讓它見光。
如果我不喜歡會嫉妒的自己,表現出嫉妒會讓我感到很沮喪,要怎麼去承認、適當地釋放嫉妒這個情緒呢?最近開始有一個認知,那就是「情緒」跟「行為」其實是可以分開的。我不喜歡的,是「因為被嫉妒的情緒驅使而做出攻擊、責備、仇視等行為」的自己,但是,感受到嫉妒,並不代表我必然會做出那些行為,我可以僅僅只是讓嫉妒在內心流動,感受我的嫉妒,而不做出任何行為,或是做出不同於攻擊、責備、仇視他人的行為。
如果內心有一個足夠大的空間,可以容納嫉妒,讓它在裡面狂吼狂叫、狂跳狂跑,但不讓它主導我的行為,我就不必總是把嫉妒揉成一團塞進看不見的角落,而可以大方接受它的存在。(或者真的找個無人的房間或海邊狂吼狂叫狂跳狂跑,應該也蠻有幫助的XD)
重點是在內外在為自己創造一個安全的空間,讓情緒釋放,同時自我安撫。發現當對自己說出「這樣的事情會感到_ _也是很正常的吧!」這樣的句子,因為情緒而引起的緊繃,似乎就能稍微舒緩下來,卡住的狀態也就因此能流動起來,不再壓抑表層情緒之後,也就有機會去看到底下的深層情緒與核心課題;或者情緒在經過釋放之後,原本在意的要命的事情不知不覺就變得完全不影響了,就是需要走完那個過程而已。
這個過程從:某些情境引發了嫉妒->否認自己的嫉妒->繼續反覆被同個情境刺激->繼續否認嫉妒,轉變成:某個情境引發了嫉妒->發現自己在嫉妒->肯定地對自己說:「唉~真的啊,這樣的事情會感到嫉妒也是很正常的吧!」一邊拍拍自己的頭,「那你就繼續嫉妒一下吧!」->認識並接受會讓自己產生嫉妒的情境,盡量找到讓自己比較舒服的應對方式(比如避免身處該情境)
如此,我可以比較放心地去感受自己各式各樣的情緒,就是在我的內在感受它們,同時去選擇感受到情緒後的行為——而不是因為擔心情緒一定伴隨著慣性的行為,因此只能壓抑情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