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讀哲學的理由?
我似乎感覺不到那種與自身緊密相關的迫切性。或許曾經有,今天喜恆所說的那種徘徊在深夜屋頂時面對廣遠宇宙的痛苦發問,或許有過那些瞬間,不過我大概也是屬於「睡一覺起來就遺忘了」的人吧。更多的只是對「這樣子的思考方式」感到有趣,只是好奇,只是崇敬,只是將之視為「別的東西」,而不是「自己的問題」。最近越是這樣想,越是覺得自己根本沒有辦法讀哲學,或者說覺得就算讀了,也不會產生什麼意義。
至今為止接觸過的讀哲學的人們,身上總是有種溫厚(儘管他們大都會說自己很討人厭)。我愛慕那樣的溫厚,因而哲學對我來說是「想親近的人」,是「暗戀的對象」,是「他者」,而不是從自身皮膚深處竄長而出的癬。
然而慢慢發現那樣的溫厚其實是來自某種複雜深沉、某種我也不全然清楚的痛苦的生命過程。正因經歷過那些太深,所以能夠溫厚。(你們可能又會說才不溫厚,然後用一些貶抑詞形容自己。才不,才不呢,會這樣貶抑自己,就是你們溫厚的證明。在我眼中。)
而我?缺乏那些太深。你形容我太美好與完整,正是說明了我的天真與愚笨。「真正的知識掌握在受壓迫者手上」,而我深信「深刻的思想與躍進來自痛苦」,哲學不也是如此?老鼠與海洋、罹患失語症在清晨便利商店抽菸的你、或是說著最近藥袋越來越多乾脆用藥盒整理的妳。讀一本書讀到極度痛苦而依然失語只能失眠。若我曾經歷或是將經歷,我深深懷疑都只是基於對你們的愛慕的拙劣模仿。
若不是因為那是「我」,而只是繼續踏著拙劣模仿的歪斜腳步,有辦法?有意義?
下半段太明白。不貼了。
若不是因為那是「我」,而只是繼續踏著拙劣模仿的歪斜腳步,有辦法?有意義?
下半段太明白。不貼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