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2015年5月27日 星期三

青湯

下午終於去上課了(雖然晚到),文化研究實作。是真的很喜歡這門課。不過今天上課的時候還是有點坐立難安,一直想著快點結束就可以繼續看手邊的書,想著要回去煮宿舍冰箱裡的菜。

宿舍冰箱裡的菜。今天早上去完全聯之後晃去了菜市場。第一次自己去菜市場。原本只是想找找不知道之前郁傑說的賣包子的在哪裡,或是看有沒有那個你頗懷念的很硬的饅頭。不過已經中午了接近收攤,就是很容易被便宜賣三個字迷惑,買了餛飩和麵條,想著中午乾脆自己回去煮餛飩麵。

食指不沾陽春水,更遑論買菜。分辨不出菜種,乾脆攤牌到底,直問攤販「這什麼啊」「怎麼煮才好吃」。因此獲贈香菜和油蒜酥整套齊全。

還有很熱情的爺爺自己種的大黃瓜和豆子,聽了很久他的打拼故事脫不了身,還獲贈一大把紫蘇葉。就這樣莫名其妙提著兩大袋回宿舍。

總之快速下了餛飩麵吃。吃自己煮的東西,有一種踏實感。料理你只會最基本最基本,不善調味,口味極淡。不知道為什麼吃自己的煮東西本來就不怎麼樣的味覺又更靈敏的退化了。好像就不會在乎確實吃起來的味道算是好吃還是不好吃,甚至也不太在乎是不是吃的很飽。總之很踏實。

晚上用大黃瓜和豆子再丟進總之盡量用吧的紫蘇葉煮湯,鹽巴香菜,麵。口味淡到幾乎只是在吃黃瓜和豆子原本的味道。青青的,很喜歡。爺爺說他自己種的,沒有農藥,八十歲了,很厲害吧。(「大黃瓜怎麼煮?不用煮!抹鹽,直接啃,一邊看電視,真好吃!」)

(2015.5.26)



還是不知道要從哪裡開始說起,想了新的忘了舊的,想一想又不見了。可能又會像一個低潮般過去,可是並不想視之為低潮呀。

還是有點希望能快點回復勤奮上課念文本寫作業的狀態,至少用這個狀態度過期末,度過手邊先前接下的種種事情,然後再大休。(或是小休都好)目前還是得打起精神迎接著一個又一個不可能停下的考試報告刊物活動啊,所以還是不能失去機能。

想到L上次說,「大學不該是這樣啊,應該是選一兩件事情,然後專心去把它做好。」

確實有道理,什麼都做的結果就是什麼都沒辦法做,我一直覺得那只是「能力」有沒有「進步」的差異,卻沒有想過承認一個人的極限,或是怎樣的生活步調才是好的。

一年多前H說的那句「入寶山就不要空手而歸」變成一個扭曲的幽靈緊緊糾纏。無時無刻都處在一種「來不及了」的焦慮狀態,像個貪食怪一般死命把觸手可及的資源都往嘴裡塞,並看著身邊的人也都如此也絲毫不以為意。

可能歸根究底還是很怕自己活不下去。不管是去打工參加社團念書加入組織。害怕自己無志業,害怕自己活不出「意義」,害怕自己以後會變成那些無趣的人。並且告訴自己「有這樣的害怕是好的,那會幫助你去為自己積極地填補意義」。

上次說過的「和別人比起來你似乎總少了一點什麼」,是的追逐這些都不是在追逐他們本身,追逐的只是那個模子與輪廓。

那些目標與夢想與讓眼神閃閃發亮的東西都只是害怕自己被排拒在有意義的人生之外而拼命抓來往臉上身上塗抹的防護罩。怎麼能眼神如灰呢,怎麼能不追逐呢,怎麼能不關懷與愛呢。不是為了關懷與愛,只是害怕質疑與被質疑怎麼能不而拼命偽裝。

其實真正想要的生活真的很淡。但是照自己想要的方式活下去還是需要點本事,還是很難不走入社會之中。

也可能是因為現在太滿了,到達某個限度之後,就一心一意想著非常、非常淡的生活,像是只有黃瓜青豆紫蘇與一點點鹽巴味道的清湯掛麵。

(2015.5.27)

2 則留言:

  1. 「自己煮」這件事讓我想到這篇文章:
    《從菜市場到廚房的另一種生命政治》

    http://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6434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