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開始一個月的實習生活,想要每天將自己實習中遇到的事、思考的事記錄下來,除了留給以後的自己,在將來可以回顧的當下感受,或許也可以幫助自己抒發、釐清過程中的緊張不安和面對的問題吧?
不同於交給學校的實習週誌,這裡寫的日誌可能會有更多很私人的心情和小劇場:P 沒有特別設限什麼,就把自己想到的東西都寫下來吧!
一顆登山背包、睡墊,一台電腦和隨身束口袋,是即將前往台江的行李
【07/05 星期二 Day0】
實習這件事,其實我逃避抗拒了一段時間。
最初會選擇要到社大,是因為自己在新竹做的事都和社區有關,也萌生了或許將來會從事NGO工作的念頭。當初在願景開會,就聽說台江社大是社大中辦的很好、很頂尖的,因此最初對於來台南、來台江社大可以說是充滿期待。
然而後來隨著自己在光明社區寫計畫、跑訪的瓶頸感,對於做社區工作以及與人接觸這件事開始感到倦怠,甚至有點負面,很想逃離。在和社大聯絡方面,變得越來越消極,學期最後兩堂NGO的課甚至也都沒有去。
學期的下半,我一直在「自己到底想要做什麼?擅長做什麼?」這個問題上徘徊。雖然《百年香山》的出版引起很大的迴響,我卻很明顯感覺到,自己不如去年剛踏入香山訪調計畫時那般,儘管也會有瓶頸,卻充滿「要全力把它做好!」的衝勁。
我之所以拼命告訴自己「要盡全力做好」,到底是出於我真心想做,還是一種「感覺得做些什麼」、半逼迫自己的心態?能不能夠在不勉強自己的情況下,也充滿熱情衝勁地去做事呢?
在這樣的迷惘中,很想暫時都不管什麼社區啊訪調啊計畫啊種種,相對來說很想要去做一些別的事情。想要揹上背包騎車徒步去旅行,想要出國,想要爬山......想要重新探索自己。越接近七月,就越對實習感到憂鬱,恨不得能逃走。實習計畫也一直拖延假裝沒這回事......不過終究還是要面對的,轉眼間,七月到來。
放暑假後,先去爬了11天的馬博嘆息,從東埔到花蓮,玩了一整圈後回到新竹,還不及有太多喘息,就又重新收拾打包行李,南下高雄外婆家三天後,再來到台南。
爸爸今天要回新竹,順道載我去台南。
離開高雄時,想到即將要面對全新的環境,仍然有小小感傷。再見再見高雄。
原本打算今天就當交通天,先入住志工大哥的屋子、整理東西,明天再正式開始實習。不過下山後接到社大工作人員電話,說今天下午兩點有人文營的隊輔培訓課程。早早從高雄出發,一路來到海尾朝皇宮,聯絡志工大哥來帶我去住處。
今年暑假只有我一個實習生住在這裡,住在二樓靠外面的房間,還有一個大陽台,白天採光良好,很喜歡這種白天不需要開燈的房間,一樓還有廚房可以自己煮東西吃,整體來說很喜歡這個住處。把房間整個打掃一遍、稍微整理,差不多下午兩點,就前往在朝皇宮內的社大辦公室了。
我所住的房間,外面有大大的陽台(左邊那台本來以為是電扇,插電發現其實是暖氣...)
四月來參加台江文化季的時候是在同安夜市廣場,這是我第一次踏入朝皇宮。社區大學設在大廟內,很酷吧!後來聽執行長說,當初發想就是從要讓作為地方生活、文化中心的大廟,和社區大學公共參與、公共學習的精神做結合。廟宇從以前開始就具有教育、公共討論的功能。你去和社區的阿伯阿姨說要辦社區「大學」,人家可能還會搞不懂是什麼東西以為要蓋大學,可是說要在廟宇內辦「學堂」(執行長用台語說「學仔」),人家馬上就懂了、接受了。
這樣的結合,還真是讓人眼睛一亮。
隊輔志工培訓是在廟內的「椪社學堂」,為什麼叫椪社學堂,由來我還不知道。上週其實已經有三天的隊輔培訓課程,可是那時我在山上無法參加(而且也是前一周才被很臨時的通知...)因此我對「人文營」,除了先前在社區報上看到文章得來的大致概念之外,可以說是幾乎一無所知。只知道是一個讓當地國中小學生參加、議題強度很高的營隊,可是對於今年要討論什麼議題、隊輔要做那些事、營隊的流程什麼的,還真完全不知道。
這次隊輔有七人,其中兩人也是實習生,是屏東大學的,另外四人是當地的學生,似乎都已經參加過人文營、已經有經驗了。幫我們上課的是執行長的女兒,她帶了一些如何引導討論的方法。這次的議題主要有三個,城西防風林與台灣暗禪、溪頂寮社區、台江魚塭,因為沒參加上週的培訓又沒有先做功課,我對這三個議題毫無頭緒......其中一項活動是要我們寫出五個關於魚塭的議題,我一題也寫不出來,只能對著白紙發楞,之後分組討論時很羞恥地向另一個實習生殷妤坦承:「魚塭我一點都不懂...」相對來說,殷妤就能夠很深入地列出五個焚化爐底渣棄置魚塭的問題(後來才知道是之前廟口沙龍有討論這個議題,她應該是在那時了解的)
短短三個小時的隊輔培訓,我可以說是完全狀況外。討論的議題、人文營要做什麼...全都搞不清楚,都是從現在才開始一點一點了解。懷著對於先前逃避造成準備不足的懊惱、不安滿漲之外,只能暗暗下定決心要用現在開始到人文營開始之前的時間,好好把對議題的了解補起來,然後盡量去問清楚人文營要做些什麼。
培訓結束後,一邊收拾一邊稍微和另兩個實習生聊了一下,得知他們從六月中放暑假就開始在這邊實習了。他們和我一樣都是升大三,屏東大學社會發展系,殷妤和昀珉(玉米)。昀珉感覺是個看起來有點靦腆、內向的男生,外表高高大大、有點胖胖的,給人樸素憨厚的感覺。殷妤一頭長髮、畫著淡妝,笑容很親切,給人口齒清晰、能幹從容的感覺。他們剛來時似乎是由淑靖姐帶著他們認識環境、認識志工和實習內容。不過後來才加入的我,就有點像是換已經熟悉環境的殷妤來介紹、帶領。
差不多收拾桌椅後,他們突然說晚上有一位黃武雄老師要來,他是明天廟口沙龍的講者,晚上在赤崁樓附近的南十三咖啡,一群大人們會先聚在一起聊聊,要我們也去。孤陋寡聞的我根本不知道黃武雄是誰,但反正就先跟著去吧?昀珉住在高雄,每天開車通勤,我和殷妤就一起坐他的車去。去之前因為我要先回住處停腳踏車,還很白痴地騎錯巷口帶他們團團轉迷路...T T 糗爆了,我怎麼可以這麼蠢這麼路痴。
去之前要先吃晚餐,因為殷妤吃素,結果赤崁樓周邊熱鬧的小吃我們幾乎都不能吃...最後吃了一家貴貴少少的義大利麵(有點心痛T T)
南十三在一條很隱密、感覺要熟知的人才找的到的巷弄裡,老闆好像是很常會在台江流域學習中心開課的沈老師,台大森林系畢業的,之前在實驗林工作,聽說也有在玩攀樹!?之後有機會真想和他聊聊呢。南十三感覺是很有個性的咖啡店,小小一間像秘密基地一樣,客人付100元,看老闆要煮什麼咖啡給你就喝什麼。
似乎是老屋改建,店內簡潔有個性的擺設讓我手癢起來,
寫筆記寫一半就忍不住開始速寫...
黃武雄老師是一位看起來很可愛的爺爺,到了現場才知道,他是千里步道的發起人!還是《學校在窗外》的作者!(雖然我沒看過這本,不過聽說是蠻啟發的書)當晚就聽他從最初自己年輕時揹著背包到台灣各處做農村調查講起、當初千里步道的發想和理念......開始講之前老師有詢問在場有沒有人不通台語?就算只有一人他也會改用國語講。雖然我台語只聽得懂簡單的,但身處說台語很日常自然的地方,實在不好意思舉手......全場大人們幾乎用台語交談,我要很用力才能跟得上內容,很多他們講比較道地的我就聽不懂了......
儘管如此還是聽了許多,尤其是黃武雄老師講到,要揹著背包去徒步旅行認識台灣,藉此在年輕的心中去發現問題。旅行如果規畫的好好的就沒有意思了,一個人在異地走著走到夜幕低垂,開始思索要洛腳何處,這時你就會開始想很多很多事情......這段聽了覺得心臟撲通撲通地跳!之前就一直在想實習結束後要一路騎腳踏車從台南出發、繞東部旅行回新竹,現在又讓我更想這麼做了。
南十三內,大人們熱烈討論
在南十三,算是第一次和茂成執行長面對面交談,雖然很匆匆一下就被打斷。聽殷妤說,茂成執行長似乎會問每個實習生,為什麼來到台江?想要做什麼、完成什麼?果不其然,他問我「為什麼來台江?」我頓了一下,不由得深思太久,回答:「因為本來就對社區有興趣...」
確實,這次最初我在選擇機構時,選了台江的動機。因為從大一的風起、到大二的願景訪調,都是在做社區文史相關的事,才會想一貫地繼續這個領域。可是,後來我卻對自己要朝著這方便不斷去做開始感到動搖......回答出「對社區有興趣」的同時,心中不禁浮起一抹心虛,此時此刻,這似乎是個連自己都無法完全說服的答案。
從下午到晚上,經歷了隊輔培訓時的狀況外、懊惱沮喪,還有南十三的彷彿充滿神秘力量般的集會,短短一天就讓我看到了台江辦理人文營強烈的議題性、在地性,還有許多可以說是從事台江社區、文史、環境工作的核心人物、核心團體。未來一個月會過怎麼樣的生活呢?想到這個,除了最初的不安、憂鬱之外,似乎也產生了些許讓心臟撲通撲通跳、興奮期待的感受,逃避、抗拒了好一段時間的社區工作,那讓人燃燒的部分似乎又有慢慢浮現的跡象。
為什麼來到台江?來到這裡想做些什麼?完成什麼?
迷惘如我,好像沒有一個明確的初衷可以回答這些問題。然而,或許可以在接下來的日子之中,慢慢摸索尋找出一些輪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