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2016年7月25日 星期一

【台江實習日誌06】:人文營day1,看海

【07/12 星期二】



  來台江之後,一直心心念念著要去看海,更想要的是在海邊看夕陽。原本以為住處走到海邊很近,後來才發現中間隔了很大一區魚塭。傍晚的時間通常也是上班時間,第一週放假又遇颱風風雨,看夕陽的願望一直沒能實現。

  今天人文營的第一天,其中一個行程是到城西防風林踏查,雖然不是太陽落下的時間,但終於看到海了。一爬上堤防,迎面卻是嚇人的驚濤駭浪,海水的顏色是混濁的泥土色。

  和原本想像中,那能夠讓人平靜的場景差好多。

  晚上回到住處,用臉書時看到了朝山里大哥一如往常每天拍攝的海山港夕照,不禁有種溫暖懷念的感覺浮上心頭。海山港的夕陽,如今也成了我所認知的家鄉符號。

  前陣子一心想逃開「社區」、「在地」,沒想到卻因為NGO實習,逼得我在一個全新的地方持續拼命思考在地問題,然而,因為來到不同場域,和不同的人事物接觸,眼界也慢慢地打開了。也很職業病地,不知不覺一直把在這裡看到的經驗連結到在新竹的事,想著「回去後說不定可以推動......」只能說,這可能是老天爺的安排吧(笑)他就是要你這麼做,有時思及自己走到了現在這個地方,彷彿像是有某個不可思議的力量推著自己走到的。

  還在學習著怎麼,放下過去既定的習慣,重新學習在台江過在地生活。同時也想拿捏住自己的想法,不願意做個說A就做A的人。兩者間的平衡,還在試著掌握。


--

  今天是台江流域學習專題人文營的第一天,昨天才拿到分組名單,知道我被分在要帶「10個國小學生」那一組,沒錯--10個國小學生!!最討厭小孩(?)的我,被分在一堆小孩的組別當隊輔......雖然看到人數有點傻眼(其他組都是五人以下一組耶QQ),但知道我們這組的帶隊老師是一位很有經驗的老師,就稍稍放心了,反正有老師可以罩嘛!有點廢的這麼想著。

  人文營的開始鐘聲一敲響,就是一連串緊湊地要小朋友們畫生活地圖,然後是執行長進行開場的說明、鄭陸霖老師的社會設計課程。

  鄭陸霖老師以前是中研院社會所的研究員,後來辭職自己出來創業開繪本屋,現在又在實踐的工業設計教書。老師用人與物之間的概念來講社會設計,我自己聽了是還蠻有收獲的,以前沒特別聽過「社會設計」這個概念,不過其實不管是在風起、願景還是以前接觸過的其他計畫,其實都算是某種程度的社會設計吧?只是可能念人文社會的,比較不會把「物件」放進來思考,即便放進來了也不一定會作為中心點之一,和設計系的學生正好相反。鄭陸霖老師提的,就是要把兩者之間做一個連結,並非那麼極端的東西。



這堂課結束後有一個便利貼時間,發便利貼下去要給小朋友們寫心得、收穫、問題,結果......發現小朋友們大有困難,有人直接跟我說「都很無聊」。雖然感覺鄭陸霖老師已經盡量用活潑的方式去講了,但這種很概念性的東西,又一次講得很長,對小朋友來說還是難以吸收吧?要大學教授來講課給國小學生聽,果然還是有個很大的落差......不過營隊成員包含從國小到高中,要拿捏講什麼內容、如何去講,本身就很困難了。當下我也只能想辦法用比較簡單的概念去跟他們講剛剛老師講了些什麼,也不知有沒有傳達到。

  也發現,小朋友們似乎幾乎都沒有進入狀況,儘管有幾人前幾屆已經有參加過,但總體而言,還是覺得十個小朋友不太清楚我們接下來幾天要做什麼、要完成什麼,讓我陷入緊張:也冒出人文營首日要面對的問題:要怎麼讓小朋友們進入狀況?

  過去自己在營隊中帶議題討論的經驗,只有去年的人社營,不過對象是高中生,這次對象換成了國小生,可以說是毫無頭緒......不知道該怎麼拿捏他們的程度,可以吸收到多少,理解事情的複雜度到什麼,要用什麼樣的語言和他們對話才是適合的,既不想把他們都當白痴,又好像不能講得太抽象太艱澀。

  我們這組是長安國小和土城國小的聯隊,長安國小的帶隊老師是育民老師,就是很有經驗、很有想法的那位,也發現長安國小的五個學員是比較勇於發言、比較有反應的,反觀另一邊的土城國小,就顯得比較安靜、不太會反應。可能長安國小的那幾個學生中,有人已經參加過了比較有被開發吧?帶隊老師本身可能也有差,土城國小的帶隊老師幾乎從頭到尾都在旁邊旁觀,幾乎沒有出來帶她的學生......害我一度有些不爽,啊你不是帶隊老師嗎??可以在那邊裝死不用負責引導你家小朋友?(脾氣很差XD)

  其實我有點摸不清隊輔和帶隊老師間的權責關係,像是......有哪些是我要負責的時候?如果我單獨出面一直講主導著引導小朋友們,我會不會太過僭越?之類的問題。帶便利貼時間時是我單獨出來帶,老師們都在一旁沒有出來講話,不過後來要帶想隊呼時,育民老師和他老婆就有出面來帶,也讓我鬆了口氣,畢竟......很不擅長帶這種東西,他們是國小老師,帶起來倒是駕輕就熟。



  吃完午餐後,下午要出發去踏查了,我們這次主要有三個議題:「守護城西防風林與台灣暗禪」、「台江魚塭」和「溪頂寮社區」,長安土城這組被分配到的是第一個議題。第一個前往的地方是溪頂寮社區,聽區長帶隊去看社區中因為206台南地震,土壤液化而下陷的房舍,以及他們用來把房子扶正的工法;第二個點是在安清路被堆置廢爐渣的魚塭,由台南社大的瑞光老師來講解,似乎是台南社大環境學程的老師,後來聽社大的人說,很多汙染都是他們去跑、去監測舉發出來,他帶我們去被堆放廢棄物的魚塭,那個水的顏色真的看起來很不尋常,是深褐色的,和旁邊沒被堆廢棄物的魚塭水看起來就不一樣,而且還散發很刺鼻的味道。去到第二個點,他講解怎麼辨識焚化爐焚燒後殘留的底渣廢棄物,也強調任何人都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只要看到哪裡怪怪的就用手機拍起來,在地圖上標註位置,去環保局舉發或是送到社大,人人都可以是環境的監測員。記住家鄉原本應有的符號,當察覺它改變了的時候,要能去察覺它。瑞光老師也在遊覽車上跟大家講了關於焚化爐和垃圾掩埋場的問題(不過中間我實在精神不濟打了瞌睡...)





溪頂寮社區的土壤液化修復工程




被堆置廢棄物的魚塭,水都被染成了散發刺鼻氣味的深褐色


瑞光老師講解焚化爐底渣


  最後是去城西防風林,也就是台灣暗蟬主要的棲息地,由台南大學的張原謀老師帶我們進到木麻黃林中進行台灣暗禪一些生存習性的講解。暗蟬的羽化期是在六月,到七月已經幾乎都看不到了,再加上這幾天又一直下雨,這天只有看到一些蟬蛻掛在樹上。六月底隊輔的培訓營似乎就有親眼看到蟬羽化的過程呢!





  結束踏查回到社大,吃完晚餐晚上又繼續上張原謀老師的課,一些關於台灣暗蟬的知識,還有為什麼我們提出要守護台灣暗蟬等等......一整天緊湊的行程便一直持續到晚上八點半,累呀累呀,懷著有點緊繃的心情度過了今天,最大的考驗是要想辦法和隊伍的孩子們混熟,也會觀察哪些人是比較內向、沉默寡言的,盡量去找他們說話,問他們問題,想要藉此鼓勵他們表達,不過時間是真的很緊湊,而且常常處在鬧哄哄的狀態,很難一次把全部小隊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同一個地方(而且又覺得自己中氣不足,嗚嗚)......帶隊真的是好困難啊QQ 有點流水帳的記完了今天,就希望之後可以漸入佳境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