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2016年7月8日 星期五

【台江實習日誌02】:大廟興學,廟口沙龍初體驗

【07/06 星期三 Day1】

「如果你有什麼事情、缺什麼東西......或是單純想找我!就打電話給我吧。」想到昨天,幫我打掃完住處後,在廟口你騎車離去前這麼對我說。

「嗯!」我用力點頭應答。事實上,卻知道以自己雖然挺脆弱卻十分愛逞強的個性,怎麼可能單純因為很不安或很想念,就撒嬌地一通電話把你叫來啊?何況,你明天就要回新竹了。

住處原本積滿塵灰砂土的地板變得亮晶晶的。我在其中躡手躡腳,怕又吵到了隔壁鄰居。屋外,隔壁工廠的機具聲、偶爾騎過的摩托車聲、蟬聲、風聲。除此之外安安靜靜的。

一開始不就是為了想要,離開舒服熟識的環境,讓自己獨自丟到某個新的環境、任務中磨練成長嗎?不就是想要讓,習慣黏著狀態的自己,多學著去面對新環境嗎?雖然這麼提醒著自己,但在昨天初入住時的新鮮感逐漸褪去後,在空空的大屋子裡,還是忍不住冒出了寂寞感。

把睡墊當坐墊鋪開來時,忍不住想到了11天的馬博嘆息,好想念好想念爬山的日子。忍不住想到在高雄和表兄弟一起玩牌、游泳的短短三天,忍不住想到家人,忍不住想到熟悉的日子......對於即將正式開始的實習,還是有種濃濃緊張不安與些許退卻,因此加重了那樣的思鄉想念吧。

昨天你在台南接我,帶我去吃東西、一路陪我到台江.....原本第一天來應該會是超級不安的,不過因為你在緩解了不安感。可是接下來,真的要一個人加油了。

好想見你喔。

--

昨天晚上把錢包忘在昀珉的車上,回到住處看昀珉傳line才發現。於是乎直到下午兩點去上班前,我身上一毛錢都沒有...住處除了昨天買來的兩罐麥茶外,也沒有一丁點的存糧...

原本今天早上打算騎車到附近晃晃,去看看海邊、魚塭,或是找一下附近的超市,認識環境,可是沒有錢包,深怕自己餓死,於是直到上班前都窩在住處哪裡也不敢去,怕消耗能量。還好天氣熱的時候本來就不太容易餓。

雖然房間有冷氣,可是為了想環保省電,覺得沒什麼開的必要。雖然是真的蠻熱的,又沒有電風扇...不過其實還可以忍受,我都坐在房間的大落地窗前吹得到風的地方,睡覺也是把涼蓆鋪在地板上對著落地窗睡,早上被陽光照到還可以早早就醒來。真的很喜歡有自然光線的房間,喜歡被太陽亮醒的感覺!

查一些防風林、工業區、廢棄物的新聞,試著寫一點點東西...早上也就不知不覺過去了。下午去辦公室,結果幾乎整個下午都無所事事,沒有特別派什麼事情給我們做,只好自己繼續查一些焚化爐底渣棄置相關的新聞。這種無事可做的感覺還真是蠻手足無措的...後來雅華姐就把我和昀珉找去打掃,似乎是因為明天有人要來參訪。終於有事情可以做了!開始當專業掃地工把教室裡外掃一遍,等掃得差不多,也要開始場佈晚上的廟口沙龍活動。各種搬桌椅、架電扇。

晚餐第一次吃了丹丹漢堡!廣東粥好好吃喔,另一位姊姊還買了巧克力薯條,有給我們試吃,意外蠻好吃的。



久聞大名的丹丹!


晚上廟口沙龍的活動,時間差不多接近開始,參加者陸續來到大廟。後來看回饋單才知道,來的人大部分都是透過既有社群得知講座訊息,像是教師會、台江大社志工、學校等等。場地就布置在廟內天井,觀眾逐漸入座後,昨日已經先見面的黃武雄老師開始演講。

過去曾經聽過大大小小的講座,卻從來沒有在「大廟」這樣的場所聽過演講。這種感覺,有點像先前在東門市場看電影......廟宇是和當地人生活緊密連結的空間,而大廟興學、廟口沙龍的活動,將各個背景的人、各式各樣的議題帶進這個場所。任何人都能夠走進敞開的廟宇門口,任何討論都可能在這裡發生。

這次被分派的任務,是和殷妤兩人一起一邊聽一邊用電腦做紀錄。老實說非常緊張,雖然對自己聽打速度蠻有自信,但如果是台語,我要理解後再打下來的速度就會下降很多......雖然這次老師一樣在開始前詢問有沒有人聽不懂台語,我還是不好意思舉手(哭)如果我是觀眾就算了,身為工作人員還舉手未免有點怪吧(而且還有一點自己台語不夠輪轉的自卑感Q)。

擔心自己做不好,兩個多小時的演講、對談中,可以說是繃緊了全副神經做紀錄,幾乎沒有一秒鐘停下來,手痠到不行......幸好黃武雄老師講話算慢的,不至於漏掉太多內容(雖然有很多用台語的段落我還是聽不太懂> <)。

今天所講的,和昨天晚上在南十三講的內容不太一樣,主要是在講當初他推動社區大學的理念和歷程,以及對教育的看法。對於黃武雄老師,可以說是打從心底欽佩,儘管他今年已經七十三歲,卻對台灣的現況發展保持著很細緻、犀利的觀察,一直讓我聯想到應貴!就是同樣都是...雖然是在上個世代中成長,卻並沒有只停留在上個世代,而是持續理解著新的時代的、讓人可敬的長者吧!從昨天到今天,從黃老師的言談中,讓人感受他是一位面對問題非常犀利,而面對「人」本身非常溫柔的人。

其中印象特別深、特別有感觸的,是他提到,台灣學校教育的問題在於把知識從真實世界中孤立出來,。這其實也是我們在人社當學生時,不斷面對的問題:如何避免知識和實踐之間的斷裂,走出學院,把所學應用於社會?

黃老師說他在思考問題時,馬上就會想下一步要如何去做,對照他一生中做過的許多行動如農村調查、千里步道、社區大學等,可知他並不是一位空談理論的學者,而是真正身體力行,持續不斷地認識台灣、試圖用行動改變社會。


黃老師所提出他對於教育的核心理念──「釋放」,提到新時代已經改變,學校應該也要隨之改變形式,不再侷限於教室,教材可以網路化,學習不再是學生坐在台下聽老師講課,學校可以成為一個更活潑的場所,學生主動到學校問老師問題、組社團、學各式各樣的技藝。聽到這邊,馬上想到經閱讀的後現代狀態,裡面也有講到知識載體在後現代社會中改變的問題!還有和去年歷史課綱微調事件的時候,自己對「學習」的小小反思也不謀而合。

台灣已經進入一個新的時代,卻仍然用上一個世紀的思維在面對已然變動的社會,不管在教育、經濟方面都是如此。黃老師提出的想法大膽又理想,可能是更能因應新時代的教育方式吧,但確實是很難馬上去實行的......可是不代表沒有實行的可能!學校應該要是一個能引發孩子探索世界熱情的場所,而不是將之葬送的地方。

演講和觀眾問答結束後,時間也頗晚了,因為廟也要關門了,急匆匆趕快收拾、場復。

第一次參加的廟口沙龍,因為要記錄,沒有辦法多花心思去感受、觀察現場的氛圍,然而真心覺得這樣的講座很棒,而且雖然講的內容都很「硬」,來參加的民眾卻都很多,台江的公民力真的很不簡單。不知道在新竹香山天后宮,有沒有可能也辦出類似的活動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